我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使得現今華夏大地上還存在着一些詞語或者事物,任何一個小小的詞要是追根溯源,細究起來就又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中華大地上的主體民族是漢族,我們自稱爲漢人,說的話是漢語,服飾方面也有漢服。
那這樣的傳統由何而來,我們第一個想到的當然就是在我國封建歷史上熠熠生輝的一個朝代,漢朝。漢朝是一個大一統王朝,也是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第一個出現的盛世,其中的漢武帝劉徹被後人稱爲“大帝”,可見其歷史功績和地位。但在漢朝之前,還有一個偉大的朝代——秦朝。那麼,爲何我們稱漢而不稱秦呢?
一、統治手段
秦朝統一的過程之中過於殘暴,而與六國故地的仇怨難以消解。六國軍隊在戰場上被秦軍消滅、屠殺,最終失敗,六國被秦國吞併,六國戰死的戰士都是六國的子民,都是六國之人的親屬,秦軍殺了六國之人的親屬,六國的舊貴族和秦國之人對秦人、秦朝是有仇恨的,只是在強大的秦軍面前不得已不低頭,但原六國的百姓對秦朝就沒有歸屬感,有的只是一些仇恨,之後秦始皇也面臨過不少六國之人組織的刺殺活動。
而秦法苛暴,秦之統一也並不是爲了“解民倒懸”,而純粹是爲了掠奪資源。如長平之戰的導火索就是上黨之民不樂於附秦而引起的,而不樂附秦的又何止是上黨之民,山東六國之民皆不樂於附秦。除秦國之外,而由任何一個其他諸侯國統一天下,也都不會導致秦末之際那種大崩潰的局面。
二、影響力
秦朝國祚不長,難以徹底消解各地舊有的影響力。秦朝雖率先實現了統一,但秦僅維持了十四年,秦在地方上是實行的郡縣制,而有一句俗語叫“皇權不下縣”。郡縣制的統治,其實並不如分封制那樣層層深入。而以秦國有效的人力,在極短的時期內,就更難將六國故地幾百年融合而成的文化與認同給徹底扭轉過來。
三、秦末起義
秦以征服者自居,而肆意奴役侵凌六國故地的百姓。秦末大起義,陳勝吳廣振臂一呼,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六國故地皆反,而秦、巴蜀之地卻未亂。很大方面的原因就是秦人將自己的困苦都轉嫁到六國故地的百姓身上了。秦統一之後,徵調的民夫與徭役,基本上都是六國故地的百姓。《史記》記載:諸侯吏卒異時故繇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
正因爲秦朝統一的過程中過於殘暴,其統一之後又肆意侵凌、奴役六國故地百姓。以致六國百姓對秦並沒有認同,也無歸屬感,從而也使得秦朝短命而逝。而兩漢享國四百餘年,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盛世朝代。經過四百餘年的融合,尤其是漢初同姓諸侯王對地方上的同化貢獻,才使得天下對“漢”漸漸有了認同。
我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使得現今華夏大地上還存在着一些詞語或者事物,任何一個小小的詞要是追根溯源,細究起來就又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中華大地上的主體民族是漢族,我們自稱爲漢人,說的話是漢語,服飾方面也有漢服。
那這樣的傳統由何而來,我們第一個想到的當然就是在我國封建歷史上熠熠生輝的一個朝代,漢朝。漢朝是一個大一統王朝,也是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第一個出現的盛世,其中的漢武帝劉徹被後人稱爲“大帝”,可見其歷史功績和地位。但在漢朝之前,還有一個偉大的朝代——秦朝。那麼,爲何我們稱漢而不稱秦呢?
一、統治手段
秦朝統一的過程之中過於殘暴,而與六國故地的仇怨難以消解。六國軍隊在戰場上被秦軍消滅、屠殺,最終失敗,六國被秦國吞併,六國戰死的戰士都是六國的子民,都是六國之人的親屬,秦軍殺了六國之人的親屬,六國的舊貴族和秦國之人對秦人、秦朝是有仇恨的,只是在強大的秦軍面前不得已不低頭,但原六國的百姓對秦朝就沒有歸屬感,有的只是一些仇恨,之後秦始皇也面臨過不少六國之人組織的刺殺活動。
而秦法苛暴,秦之統一也並不是爲了“解民倒懸”,而純粹是爲了掠奪資源。如長平之戰的導火索就是上黨之民不樂於附秦而引起的,而不樂附秦的又何止是上黨之民,山東六國之民皆不樂於附秦。除秦國之外,而由任何一個其他諸侯國統一天下,也都不會導致秦末之際那種大崩潰的局面。
二、影響力
秦朝國祚不長,難以徹底消解各地舊有的影響力。秦朝雖率先實現了統一,但秦僅維持了十四年,秦在地方上是實行的郡縣制,而有一句俗語叫“皇權不下縣”。郡縣制的統治,其實並不如分封制那樣層層深入。而以秦國有效的人力,在極短的時期內,就更難將六國故地幾百年融合而成的文化與認同給徹底扭轉過來。
三、秦末起義
秦以征服者自居,而肆意奴役侵凌六國故地的百姓。秦末大起義,陳勝吳廣振臂一呼,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六國故地皆反,而秦、巴蜀之地卻未亂。很大方面的原因就是秦人將自己的困苦都轉嫁到六國故地的百姓身上了。秦統一之後,徵調的民夫與徭役,基本上都是六國故地的百姓。《史記》記載:諸侯吏卒異時故繇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
正因爲秦朝統一的過程中過於殘暴,其統一之後又肆意侵凌、奴役六國故地百姓。以致六國百姓對秦並沒有認同,也無歸屬感,從而也使得秦朝短命而逝。而兩漢享國四百餘年,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盛世朝代。經過四百餘年的融合,尤其是漢初同姓諸侯王對地方上的同化貢獻,才使得天下對“漢”漸漸有了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