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24傳統節氣的第一個節氣,立春節氣時通常是公曆的2月3~5日。立春節氣之後,氣溫將進一步回升,結冰的地方會慢慢融化,冬眠的動物、蟲類也開始慢慢甦醒,春天的腳步越來越近了。
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與衆多節令一樣有衆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喫春餅、春盤、咬蘿蔔之習俗等。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我國曆朝歷代的迎春儀式隆重而浩大。此時的立春已經超過了農曆24節氣只標示節令與氣候的功能,而是已經被當成一個節日了,因此在歷史上便演化出了許多圍繞立春而舉辦的活動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捲”、“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咬春是指立春日喫春盤、喫春餅、喫春捲、嚼蘿蔔之俗,一個“咬”字道出節令的衆多食俗。春盤春餅是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或自食,稱爲春盤。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意味着“開始”,預示着新一年的開啓。
在自然界,立春從天文上來劃分,春意味着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着萬物生長,農家播種。故有詩云:“春爭日,一年大事不宜遲。養生時,一年健康少生病!
立春養生,是一整年健康養生的美好開端。今日立春,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養生祕訣。
一、立春養生先養肝
《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其意爲,若在春天不好好養生,違背了春天之氣,體內的少陽之氣不能生長,就要發生肝氣內鬱的病變。
經過一個冬天的收藏,立春以後氣溫逐漸升高,萬物復甦,外界屬於這種生髮向上的環境,人體的肝臟在這個時候波動是比較大的,健康人肝火比較大,人的情緒波動也比較大。
在這個時候如果調養不適當,人體就容易出現一系列的表現。肝病的患者在春季更應該注意調養,正確地配合醫生的調理,這樣對養肝非常有幫助。
1、充足睡眠能養肝:充足的睡眠是最能養肝的。立春後,晝漸長夜漸短,爲了順應這種晝夜變化,可以適當晚睡、早起,但也要注意“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在日出後”,一般晚睡不要晚於23時,最好在22點上牀就寢,保證這段時間的睡眠,以利於肝膽的養護。
2、適應運動能養肝:中醫認爲,肝主筋,堅持鍛鍊能舒筋活絡,有益肝臟健康。此時運動應選擇踏青、散步、慢跑、打太極等強度不太大的方式,以微有汗出爲度,避免運動後氣喘吁吁、大汗淋漓,否則易損耗陽氣。踏青是立春時較爲適宜的運動。此時多去戶外遊玩,不僅鍛鍊了身體,而且放鬆了心情,有利於調養肝臟。
3、喫辛甘之品能養肝:春季陽氣升發,人體新陳代謝也旺盛起來。《內經》認爲“辛甘發散爲陽”,故春季飲食宜多食辛甘類食物,以助肝氣的疏達,忌酸澀之品。辛甘之品可發散爲陽以養肝,溫性食物利於護陽,如蔥、荽、韭、棗、花生等皆宜。青色食物多入肝經,有清肝火之效,容易春季火熱盛者,可多喫綠色蔬菜,比如芹菜、菠菜、黃瓜、柿子椒等。
二、立春防四病
立春爲早春,所謂春寒料峭,不宜過快減衣。而且,由於人們的肝氣升發,此時易引起舊病復發,尤其以下4種疾病,大家一定要注意防範。
1、高血壓:中醫認爲,高血壓的發病與“肝氣”“肝陽”的升發太過有關。春爲肝木當令,凡有肝陽上亢的人,在春天特別容易出現頭痛、昏眩。因此,高血壓患者一旦感覺頭暈、頭脹痛時,除了要監測血壓,在醫生的指導下及時調整降壓藥,還要注意飲食清淡,控制鹽、膽固醇、脂肪的攝入,嚴格戒菸限酒,防治高血壓及其併發症。這類患者,在飲食上要以防止肝陽升發太多爲主,多食用酸性收斂之類的食物。立春過後,要注意控制血壓,勤監測,發現問題,及時就醫。尤其是清晨,人體的血壓易升高,起牀時要慢一點,先活動一下手腳,再慢慢起身,建議坐在牀邊1分鐘,再慢慢起身下牀。
2、消化性潰瘍:《黃帝內經》認爲肝氣易於犯胃克脾,故春季也是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易反覆的季節,可能出現上腹部悶脹、疼痛、噯氣頻繁、反酸及食慾減退等症狀,甚至出現出血、穿孔等。因此,春天要對脾胃進行全面調養。
3、精神疾病:我國民間素有“菜花黃,癡子忙”的說法。春季是精神類疾病的高發季節,故春季要注意精神類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多進行心理上的呵護與關心,切不可擅自中斷藥物。
4、慢性肝病:春季是養肝護肝的最佳時節,也是肝病的多發時節。同時,春季也是治療肝病的最好時節。肝木逢春,肝木之氣偏旺,這個時候給予有效的治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少喝酒,少怒多動,讓整個身心都回歸到自然的狀態,有利於怡情養肝。
立春時節陽氣漸生,而陰寒未盡,正處於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期。
此時人體的毛孔也正處於從閉合到逐步開放的過程,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如果穿得少了,一旦遭遇寒涼的侵襲,毛孔就自動閉合,體內的陽氣得不到宣發,以致產生“陽氣鬱”的現象。
所以,防寒保暖仍是立春養生的重點。
此時衣着主張“下厚上薄”,以助春陽升發之勢,正如《老老恆言》所云:“春凍未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
還要多注意衛生,尤其是在特殊時期,一定要勤洗手、出門戴口罩,避免細菌從口鼻進入,引起感冒、發燒、咳嗽等呼吸系統疾病。
立春是24傳統節氣的第一個節氣,立春節氣時通常是公曆的2月3~5日。立春節氣之後,氣溫將進一步回升,結冰的地方會慢慢融化,冬眠的動物、蟲類也開始慢慢甦醒,春天的腳步越來越近了。
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與衆多節令一樣有衆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喫春餅、春盤、咬蘿蔔之習俗等。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我國曆朝歷代的迎春儀式隆重而浩大。此時的立春已經超過了農曆24節氣只標示節令與氣候的功能,而是已經被當成一個節日了,因此在歷史上便演化出了許多圍繞立春而舉辦的活動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捲”、“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咬春是指立春日喫春盤、喫春餅、喫春捲、嚼蘿蔔之俗,一個“咬”字道出節令的衆多食俗。春盤春餅是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或自食,稱爲春盤。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意味着“開始”,預示着新一年的開啓。
在自然界,立春從天文上來劃分,春意味着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着萬物生長,農家播種。故有詩云:“春爭日,一年大事不宜遲。養生時,一年健康少生病!
立春養生,是一整年健康養生的美好開端。今日立春,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養生祕訣。
一、立春養生先養肝
《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其意爲,若在春天不好好養生,違背了春天之氣,體內的少陽之氣不能生長,就要發生肝氣內鬱的病變。
經過一個冬天的收藏,立春以後氣溫逐漸升高,萬物復甦,外界屬於這種生髮向上的環境,人體的肝臟在這個時候波動是比較大的,健康人肝火比較大,人的情緒波動也比較大。
在這個時候如果調養不適當,人體就容易出現一系列的表現。肝病的患者在春季更應該注意調養,正確地配合醫生的調理,這樣對養肝非常有幫助。
1、充足睡眠能養肝:充足的睡眠是最能養肝的。立春後,晝漸長夜漸短,爲了順應這種晝夜變化,可以適當晚睡、早起,但也要注意“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在日出後”,一般晚睡不要晚於23時,最好在22點上牀就寢,保證這段時間的睡眠,以利於肝膽的養護。
2、適應運動能養肝:中醫認爲,肝主筋,堅持鍛鍊能舒筋活絡,有益肝臟健康。此時運動應選擇踏青、散步、慢跑、打太極等強度不太大的方式,以微有汗出爲度,避免運動後氣喘吁吁、大汗淋漓,否則易損耗陽氣。踏青是立春時較爲適宜的運動。此時多去戶外遊玩,不僅鍛鍊了身體,而且放鬆了心情,有利於調養肝臟。
3、喫辛甘之品能養肝:春季陽氣升發,人體新陳代謝也旺盛起來。《內經》認爲“辛甘發散爲陽”,故春季飲食宜多食辛甘類食物,以助肝氣的疏達,忌酸澀之品。辛甘之品可發散爲陽以養肝,溫性食物利於護陽,如蔥、荽、韭、棗、花生等皆宜。青色食物多入肝經,有清肝火之效,容易春季火熱盛者,可多喫綠色蔬菜,比如芹菜、菠菜、黃瓜、柿子椒等。
二、立春防四病
立春爲早春,所謂春寒料峭,不宜過快減衣。而且,由於人們的肝氣升發,此時易引起舊病復發,尤其以下4種疾病,大家一定要注意防範。
1、高血壓:中醫認爲,高血壓的發病與“肝氣”“肝陽”的升發太過有關。春爲肝木當令,凡有肝陽上亢的人,在春天特別容易出現頭痛、昏眩。因此,高血壓患者一旦感覺頭暈、頭脹痛時,除了要監測血壓,在醫生的指導下及時調整降壓藥,還要注意飲食清淡,控制鹽、膽固醇、脂肪的攝入,嚴格戒菸限酒,防治高血壓及其併發症。這類患者,在飲食上要以防止肝陽升發太多爲主,多食用酸性收斂之類的食物。立春過後,要注意控制血壓,勤監測,發現問題,及時就醫。尤其是清晨,人體的血壓易升高,起牀時要慢一點,先活動一下手腳,再慢慢起身,建議坐在牀邊1分鐘,再慢慢起身下牀。
2、消化性潰瘍:《黃帝內經》認爲肝氣易於犯胃克脾,故春季也是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易反覆的季節,可能出現上腹部悶脹、疼痛、噯氣頻繁、反酸及食慾減退等症狀,甚至出現出血、穿孔等。因此,春天要對脾胃進行全面調養。
3、精神疾病:我國民間素有“菜花黃,癡子忙”的說法。春季是精神類疾病的高發季節,故春季要注意精神類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多進行心理上的呵護與關心,切不可擅自中斷藥物。
4、慢性肝病:春季是養肝護肝的最佳時節,也是肝病的多發時節。同時,春季也是治療肝病的最好時節。肝木逢春,肝木之氣偏旺,這個時候給予有效的治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少喝酒,少怒多動,讓整個身心都回歸到自然的狀態,有利於怡情養肝。
立春時節陽氣漸生,而陰寒未盡,正處於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期。
此時人體的毛孔也正處於從閉合到逐步開放的過程,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如果穿得少了,一旦遭遇寒涼的侵襲,毛孔就自動閉合,體內的陽氣得不到宣發,以致產生“陽氣鬱”的現象。
所以,防寒保暖仍是立春養生的重點。
此時衣着主張“下厚上薄”,以助春陽升發之勢,正如《老老恆言》所云:“春凍未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
還要多注意衛生,尤其是在特殊時期,一定要勤洗手、出門戴口罩,避免細菌從口鼻進入,引起感冒、發燒、咳嗽等呼吸系統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