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佩戴“銀手鐲”,能吸出體內毒素?
2023-02-25

銀手鐲,真的能吸出體內的毒素嗎?近日,據媒體報道,河南一女子在12月13日發燒,兩天後退燒,在洗手的時候,發現自己的銀鐲子竟然全變黑了。這個現象讓人感到驚奇,佩戴銀飾是不少人的愛好,在古代也有用銀針試毒的辦法,這是不是說明銀手鐲能吸出人體的毒素呢?

銀手鐲,銀飾,銀

一、銀手鐲爲什麼會變黑?

河北工程大學理學院副教授武耐英表示,“銀手鐲能吸出人體毒素”這一說法是不正確的,銀飾變黑是一種自然現象,跟人體的健康並沒有直接聯繫。

那麼銀飾變黑的原理是什麼呢?武教授指出,銀飾變黑主要是因爲接觸了硫化物從而發生氧化反應導致變色。在我們的生活中,硫元素幾乎無處不在,空氣中、皮膚上、食物中都含有硫,化學性質活潑的銀隨時都有可能和硫元素髮生氧化還原反應,形成黑色的硫化銀膜,失去光澤,這屬於自然現象。

另外,人體的汗液中也有硫元素,而且汗液中的氯離子和鈉離子是電的良導體,因此貼身銀飾接觸到汗液是會加速發生氧化反應,形成黑色銀鏽。

那爲什麼有些人戴的銀飾一直都沒有變黑呢?這一方面跟廠家生產工藝相關,另一方面也和穿戴者的個人情況有關係。

廠家爲了阻止黑色銀鏽的生成,常利用“銀保護劑”使銀飾表面覆蓋上一層透明但不透氣的薄膜,阻止銀飾與空氣和汗液的接觸。

此外,部分人羣的汗腺不發達、汗液含硫較低,也能減少氧化反應的發生,還有些人習慣穿材質較粗糙的衣服,銀飾在和衣物的摩擦過程中被拋光,也能一定程度保持光潔。


二、銀飾變黑了如何處理?

許多人看到銀飾黑了會用牙膏刷洗,其實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牙膏中含有的微小顆粒,會磨損銀飾,甚至劃傷飾品表面,適得其反。

正確的做法是,用棉花蘸少量的5%濃度雙氧水,在黑色銀鏽表面輕輕擦拭,硫化銀就會被氧化爲硫酸銀溶解於水中,銀飾就會恢復光澤。


三、古代的“銀針試毒”是咋回事?

在民間,銀器能驗毒的說法廣爲流傳。早在宋代著名法醫學家宋慈的《洗冤集錄》中就有用銀針驗屍的記載。時至今日,還有些人常用銀筷子來檢驗食物中是否有毒,存在着銀器能驗毒的傳統觀念,這也被當時法醫檢驗引爲準繩。銀器果真能驗毒嗎?

古人所指的毒,主要是指劇毒的砒霜,即三氧化二砷,古代的生產技術落後,致使砒霜裏都伴有少量的硫和硫化物。其所含的硫與銀接觸,就可起化學反應,使銀針的表面生成一層黑色的“硫銀”,到了現代,生產砒霜的技術比古代要進步得多,提煉很純淨,不再拌有硫和硫化物。銀金屬化學性質很穩定,在通常的條件下並不與砒霜起反應。

可見,古人用銀器驗毒是受到歷史與科學限制的緣故。有的物品並不含毒,但卻含許多硫,比如雞蛋黃,銀針插進去也會變黑。相反,有些是很毒的物品,但卻不含硫,比如毒蕈、亞硝酸鹽、農藥、毒鼠藥、氰化物等,銀針與它們接觸,也不會出現黑色反應。因此,銀針不能鑑別毒物,更不能用來作爲驗毒的工具。

銀雖不能驗毒,然而卻能消毒。每升水中只要含有5000萬分之一毫克的銀離子,便可使水中大部分細菌致死。其機理是,銀在水中可形成帶正電荷的離子,能吸附水中細菌,並逐步進入細菌體內,使它的催化劑-酶系統封閉、失活,使細菌失去代謝能力而死亡。所以,用銀作碗、筷使用於日常生活中仍是大有好處的。


四、這些首飾希望你儘量別戴

購買首飾,要認準正規廠商生產、經檢測部門檢測合格的。合格的金銀首飾可以放心佩戴,但以下這些材質的首飾並不建議佩戴!

1、硃砂:硃砂因色澤豔麗,被稱爲“軟紅寶石”,用它製成的手串深受年輕人喜愛。但徐州市婦幼保健院副主任醫師何文傑卻提醒大家,硃砂的主要成分爲硫化汞,對人體有害,可通過皮膚吸收,會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和肝腎。《英國皮膚病學雜誌》刊登的一篇文章也強調,血液中汞含量增加可能會導致皮膚癌風險上升。

2、染色瑪瑙:央視曾曝光過,旅遊景區裏花花綠綠、色澤奪目的瑪瑙首飾,是用最低價的灰白瑪瑙原料加工染色而成,只要在有毒有害的化學制劑中泡上一兩個月,再經過處理即成了價格翻了好幾倍的“珍貴珠寶”。

這些染色瑪瑙中鉛、鉻、汞等重金屬嚴重超標,被人體長期吸收,將對人體的肝腎、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損傷,甚至引發癌症。

3、橡膠籽:在熱帶地區旅遊景點裏,經常看到商販在售賣一種“大豆子”製成的特色項鍊,這其實是橡膠樹的種子,它呈卵圓形,褐色中帶有灰褐色斑紋。別具熱帶風情的橡膠籽項鍊,實際上含有氰化物等有毒物質,誤食可能會中毒,所以家有小孩、寵物的不建議佩戴。


(聲明:本文僅爲科普文章,無產品宣傳等其他廣告、誘導內容)

長期佩戴“銀手鐲”,能吸出體內毒素?

銀手鐲,真的能吸出體內的毒素嗎?近日,據媒體報道,河南一女子在12月13日發燒,兩天後退燒,在洗手的時候,發現自己的銀鐲子竟然全變黑了。這個現象讓人感到驚奇,佩戴銀飾是不少人的愛好,在古代也有用銀針試毒的辦法,這是不是說明銀手鐲能吸出人體的毒素呢?

銀手鐲,銀飾,銀

一、銀手鐲爲什麼會變黑?

河北工程大學理學院副教授武耐英表示,“銀手鐲能吸出人體毒素”這一說法是不正確的,銀飾變黑是一種自然現象,跟人體的健康並沒有直接聯繫。

那麼銀飾變黑的原理是什麼呢?武教授指出,銀飾變黑主要是因爲接觸了硫化物從而發生氧化反應導致變色。在我們的生活中,硫元素幾乎無處不在,空氣中、皮膚上、食物中都含有硫,化學性質活潑的銀隨時都有可能和硫元素髮生氧化還原反應,形成黑色的硫化銀膜,失去光澤,這屬於自然現象。

另外,人體的汗液中也有硫元素,而且汗液中的氯離子和鈉離子是電的良導體,因此貼身銀飾接觸到汗液是會加速發生氧化反應,形成黑色銀鏽。

那爲什麼有些人戴的銀飾一直都沒有變黑呢?這一方面跟廠家生產工藝相關,另一方面也和穿戴者的個人情況有關係。

廠家爲了阻止黑色銀鏽的生成,常利用“銀保護劑”使銀飾表面覆蓋上一層透明但不透氣的薄膜,阻止銀飾與空氣和汗液的接觸。

此外,部分人羣的汗腺不發達、汗液含硫較低,也能減少氧化反應的發生,還有些人習慣穿材質較粗糙的衣服,銀飾在和衣物的摩擦過程中被拋光,也能一定程度保持光潔。


二、銀飾變黑了如何處理?

許多人看到銀飾黑了會用牙膏刷洗,其實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牙膏中含有的微小顆粒,會磨損銀飾,甚至劃傷飾品表面,適得其反。

正確的做法是,用棉花蘸少量的5%濃度雙氧水,在黑色銀鏽表面輕輕擦拭,硫化銀就會被氧化爲硫酸銀溶解於水中,銀飾就會恢復光澤。


三、古代的“銀針試毒”是咋回事?

在民間,銀器能驗毒的說法廣爲流傳。早在宋代著名法醫學家宋慈的《洗冤集錄》中就有用銀針驗屍的記載。時至今日,還有些人常用銀筷子來檢驗食物中是否有毒,存在着銀器能驗毒的傳統觀念,這也被當時法醫檢驗引爲準繩。銀器果真能驗毒嗎?

古人所指的毒,主要是指劇毒的砒霜,即三氧化二砷,古代的生產技術落後,致使砒霜裏都伴有少量的硫和硫化物。其所含的硫與銀接觸,就可起化學反應,使銀針的表面生成一層黑色的“硫銀”,到了現代,生產砒霜的技術比古代要進步得多,提煉很純淨,不再拌有硫和硫化物。銀金屬化學性質很穩定,在通常的條件下並不與砒霜起反應。

可見,古人用銀器驗毒是受到歷史與科學限制的緣故。有的物品並不含毒,但卻含許多硫,比如雞蛋黃,銀針插進去也會變黑。相反,有些是很毒的物品,但卻不含硫,比如毒蕈、亞硝酸鹽、農藥、毒鼠藥、氰化物等,銀針與它們接觸,也不會出現黑色反應。因此,銀針不能鑑別毒物,更不能用來作爲驗毒的工具。

銀雖不能驗毒,然而卻能消毒。每升水中只要含有5000萬分之一毫克的銀離子,便可使水中大部分細菌致死。其機理是,銀在水中可形成帶正電荷的離子,能吸附水中細菌,並逐步進入細菌體內,使它的催化劑-酶系統封閉、失活,使細菌失去代謝能力而死亡。所以,用銀作碗、筷使用於日常生活中仍是大有好處的。


四、這些首飾希望你儘量別戴

購買首飾,要認準正規廠商生產、經檢測部門檢測合格的。合格的金銀首飾可以放心佩戴,但以下這些材質的首飾並不建議佩戴!

1、硃砂:硃砂因色澤豔麗,被稱爲“軟紅寶石”,用它製成的手串深受年輕人喜愛。但徐州市婦幼保健院副主任醫師何文傑卻提醒大家,硃砂的主要成分爲硫化汞,對人體有害,可通過皮膚吸收,會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和肝腎。《英國皮膚病學雜誌》刊登的一篇文章也強調,血液中汞含量增加可能會導致皮膚癌風險上升。

2、染色瑪瑙:央視曾曝光過,旅遊景區裏花花綠綠、色澤奪目的瑪瑙首飾,是用最低價的灰白瑪瑙原料加工染色而成,只要在有毒有害的化學制劑中泡上一兩個月,再經過處理即成了價格翻了好幾倍的“珍貴珠寶”。

這些染色瑪瑙中鉛、鉻、汞等重金屬嚴重超標,被人體長期吸收,將對人體的肝腎、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損傷,甚至引發癌症。

3、橡膠籽:在熱帶地區旅遊景點裏,經常看到商販在售賣一種“大豆子”製成的特色項鍊,這其實是橡膠樹的種子,它呈卵圓形,褐色中帶有灰褐色斑紋。別具熱帶風情的橡膠籽項鍊,實際上含有氰化物等有毒物質,誤食可能會中毒,所以家有小孩、寵物的不建議佩戴。


(聲明:本文僅爲科普文章,無產品宣傳等其他廣告、誘導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