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聊三國,但你真的懂三國嗎?
2023-04-05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皇室衰微,羣雄爭鋒,戰火連綿。紛亂中,魏、蜀、吳三個軍閥勢力相繼崛起併成鼎足之勢。它上承東漢,下接西晉,蘊含了無數英雄的智慧勇猛,充滿了各路豪傑的運籌帷幄,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


一、黃巾軍時代

公元184年,太平道首領張角及兄弟張梁和張寶率信徒發起民變,史稱黃巾之亂,直接導致了羣雄割據的局面。爲了鎮壓黃巾軍,漢靈帝派皇甫嵩、盧植及朱雋等率中央軍壓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強地主招募軍隊協助。

188年,漢靈帝採納劉焉的建議,將負責監察各郡的刺史賦予兼有地方軍政權力,以加強對各郡的控管,並將部分刺史升爲州牧,由劉姓宗室或重臣擔任,這一措施使得州正式成爲一級行政區。雖然最終叛亂平息,但造成各地諸侯擁兵自重,東漢朝廷的威信幾乎蕩然無存。


二、董卓時代

漢靈帝即位之後,少帝劉辨即位,朝廷內部發生了十常侍弄權之事,大將軍何進爲了平息十常侍之亂,就調董卓進京。平亂後董卓卻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干預整個東漢中央政權,這引發了其他軍閥不滿,大家開始反對董卓,東郡太守橋瑁詐稱以京師三公之名向各地發檄文,陳述董卓的惡行,聯絡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討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軍加入,羣雄並起,共推袁紹爲盟主,史稱“關東軍”。

當時除了董卓勢力外,還有南陽後將軍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等主宰天下大勢。


三、大混戰時代

192年,董卓最後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呂布等合謀刺殺,其族人亦被屠滅殆盡。不久後,董卓屬下李傕、郭汜等人率兵攻入長安,殺死王允,呂布兵敗逃亡,李傕等人挾持漢獻帝,東漢王朝對羣雄再無約束,羣雄紛紛割據一方,互相攻擊。

此時期各勢力中成績最突出的是袁紹與曹操,袁紹先用計佔據韓馥的冀州,繼而打敗田楷、臧洪、公孫瓚等人,掌握青、冀、幽、並四州。曹操則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繡、逐劉備,勢力發展成兗、豫、徐三州、部分司隸、雍州等中原地區。

公元200年,曹操通過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又消滅了袁紹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的勢力,通過北征烏丸以及平定遼東公孫氏,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四、三足鼎立

曹操統一北方之後,乘劉表病死之機率大軍南下,其子劉琮向曹操投降,劉備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追上擊敗。此時魯肅到備處探聽情況,劉備也派諸葛亮出使江東,雙方結盟,共抗曹軍。

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曹軍退回北方後,平定馬超、韓遂西北聯軍,統一北方,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孫權、劉備雙方各自爭奪荊州,劉備成功逼降荊南四郡,孫權部將周瑜向荊州南郡發兵將其收爲領地,劉備開始進攻益州,曹操開始收復雍涼,最終兩人在漢中相遇,最終曹軍大敗。

緊接着荊州關羽提兵北上,攻取襄樊,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險些攻破樊城。東吳大都督呂蒙趁機發動江陵之戰,攻取荊州三郡,致使關羽腹背受敵,敗走麥城。至此,曹操雄據北方,劉備坐擁西南,孫權則偏居東南,三分天下的局面基本形成。


五、三國時代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公元263年,司馬昭命令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大軍伐蜀,鍾會佔領漢中,鄧艾攻破成都,蜀國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爲“晉”,史稱西晉。公元279年,司馬炎派出三路大軍伐吳,次年滅亡吳國,至此三國結束,天下一統。

大家都在聊三國,但你真的懂三國嗎?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皇室衰微,羣雄爭鋒,戰火連綿。紛亂中,魏、蜀、吳三個軍閥勢力相繼崛起併成鼎足之勢。它上承東漢,下接西晉,蘊含了無數英雄的智慧勇猛,充滿了各路豪傑的運籌帷幄,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


一、黃巾軍時代

公元184年,太平道首領張角及兄弟張梁和張寶率信徒發起民變,史稱黃巾之亂,直接導致了羣雄割據的局面。爲了鎮壓黃巾軍,漢靈帝派皇甫嵩、盧植及朱雋等率中央軍壓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強地主招募軍隊協助。

188年,漢靈帝採納劉焉的建議,將負責監察各郡的刺史賦予兼有地方軍政權力,以加強對各郡的控管,並將部分刺史升爲州牧,由劉姓宗室或重臣擔任,這一措施使得州正式成爲一級行政區。雖然最終叛亂平息,但造成各地諸侯擁兵自重,東漢朝廷的威信幾乎蕩然無存。


二、董卓時代

漢靈帝即位之後,少帝劉辨即位,朝廷內部發生了十常侍弄權之事,大將軍何進爲了平息十常侍之亂,就調董卓進京。平亂後董卓卻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干預整個東漢中央政權,這引發了其他軍閥不滿,大家開始反對董卓,東郡太守橋瑁詐稱以京師三公之名向各地發檄文,陳述董卓的惡行,聯絡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討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軍加入,羣雄並起,共推袁紹爲盟主,史稱“關東軍”。

當時除了董卓勢力外,還有南陽後將軍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等主宰天下大勢。


三、大混戰時代

192年,董卓最後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呂布等合謀刺殺,其族人亦被屠滅殆盡。不久後,董卓屬下李傕、郭汜等人率兵攻入長安,殺死王允,呂布兵敗逃亡,李傕等人挾持漢獻帝,東漢王朝對羣雄再無約束,羣雄紛紛割據一方,互相攻擊。

此時期各勢力中成績最突出的是袁紹與曹操,袁紹先用計佔據韓馥的冀州,繼而打敗田楷、臧洪、公孫瓚等人,掌握青、冀、幽、並四州。曹操則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繡、逐劉備,勢力發展成兗、豫、徐三州、部分司隸、雍州等中原地區。

公元200年,曹操通過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又消滅了袁紹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的勢力,通過北征烏丸以及平定遼東公孫氏,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四、三足鼎立

曹操統一北方之後,乘劉表病死之機率大軍南下,其子劉琮向曹操投降,劉備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追上擊敗。此時魯肅到備處探聽情況,劉備也派諸葛亮出使江東,雙方結盟,共抗曹軍。

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曹軍退回北方後,平定馬超、韓遂西北聯軍,統一北方,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孫權、劉備雙方各自爭奪荊州,劉備成功逼降荊南四郡,孫權部將周瑜向荊州南郡發兵將其收爲領地,劉備開始進攻益州,曹操開始收復雍涼,最終兩人在漢中相遇,最終曹軍大敗。

緊接着荊州關羽提兵北上,攻取襄樊,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險些攻破樊城。東吳大都督呂蒙趁機發動江陵之戰,攻取荊州三郡,致使關羽腹背受敵,敗走麥城。至此,曹操雄據北方,劉備坐擁西南,孫權則偏居東南,三分天下的局面基本形成。


五、三國時代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公元263年,司馬昭命令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大軍伐蜀,鍾會佔領漢中,鄧艾攻破成都,蜀國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爲“晉”,史稱西晉。公元279年,司馬炎派出三路大軍伐吳,次年滅亡吳國,至此三國結束,天下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