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千餘年前的王朝,留下了這四個“寶物”!
2023-05-31

雖然隋朝存在的時間很短,但並不妨礙它在短短的37年裏,爲後世留下寶貴的物產資料,實際上隋朝有四座雄偉的建築,分別是大興城、趙州橋、回洛倉以及京杭大運河,它們一直流傳下來,有的甚至直到千餘年後的今天,依然在使用。


一、大興城——長安城

大興城是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於581年開始建設,是隋朝的國都所在。負責主持修建工作的是隋代著名建築家宇文愷,設計大興城時,宇文愷以龍首原以南的六條高坡視爲乾之六交,並圍繞六交爲核心,作爲大興城的地理基礎,這六條高坡就是大興城的骨架、皇宮以及政權機關的所在地,地理位置高高在上,居民區則是在地勢低的地方,象徵着皇權的至高無上。宇文愷還設計了水渠和人工湖泊,使得立體空間增大,更爲雄偉壯觀。

582年,新城竣工後,楊堅便將國都遷到此處,大興城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整體分爲外郭城、皇城以及宮城,總面積達到83平方千米,城市人口最多時超過200萬。之所以將新城命名爲大興城,是因爲楊堅早年曾被封爲大興公,因此楊堅便以“大興”二字命名。其次,“大興”二字寓意大國興盛,再加上在隋朝建立前,中華大地經歷了南北朝百餘年的亂世,生靈塗炭,隋朝歸於統一後,“大興”也是無數百姓的殷切期望。

唐朝建立後,大興城繼續作爲都城存在,並被更名爲長安城,這便是我們熟知的唐代長安城。此後在大興城的基礎上,經過唐朝進一步修建和完善,使它成爲了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城池。


二、千年古橋——趙州橋

趙州橋是隋朝時期建立的,設計者爲李春。建造之初並不叫趙州橋,而是大石橋,到了宋朝時期,宋哲宗趙煦纔給它賜名安濟橋。後來,因爲它所在的地方是趙縣,趙縣古稱趙州,所以纔有了趙州橋這個名稱。從隋朝建造完畢算起,趙州橋距今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是世界上現存年代久遠、跨度最大,以及保存最完整的單孔石拱橋,它所使用的建造工藝獨特,在世界橋樑史上佔據着重要的地位。

趙州橋橋身上的雕刻、刀法蒼勁有力,藝術風格頗爲豪放,展現了隋代石雕的渾厚、俊逸的整體風格,雕飾紋理十分細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歷史上,趙州橋曾經歷過多次修繕,時至今日,趙州橋依舊橫跨在河面上,爲兩岸的百姓提供通行,它的使命還未結束,它將繼續作爲一種傳承,流傳下去。


三、利在千秋——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也是如今仍在使用的隋代工程,它的建立意義非凡,不僅僅是軍事層面,更是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京杭大運河最早始建於春秋時期,之所以我們會認爲它是隋代的工程,是因爲其主要是在隋朝期間完工的。

春秋時期開鑿的運河,純粹是爲了軍事目的,用來運輸士兵而已,一直到了隋朝後,大運河才真正開始建設。此時開鑿運河已不單單是爲了軍事,更多是經濟方面的考量。古代很長時期,我國經濟重心一直在黃河流域,但魏晉南北朝的亂世,使得北方經濟受到重創。

隋朝建立後,格外重視這個黃河流域,將都城建在大興。維繫北方朝廷運轉,需要與物產豐富的南方連通,因此大一統後,南北經濟加強聯繫就成爲了迫切需求,特別是在隋煬帝遷都洛陽後更是如此。事實證明,大運河成爲了真正意義上南北經濟交流的橋樑,爲古代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即便在今天,京杭大運河依舊是連通南北的重要水道,還起着調節南北水資源的作用。


四、隋朝糧倉——回洛倉

回洛倉位於今天的洛陽市小李村,事實上它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其作爲“中國大運河”的核心組成部分,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回洛倉是隋煬帝設置在洛陽的國家糧倉,主要功能就是爲洛陽城內的百姓和皇家供應糧食,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史料記載,回洛倉始建於大業初年,《隋書·食貨志》記載,楊廣即位後,開始修建回洛倉,修建完畢後的回洛倉呈長方形,東西長達1000米南北寬達355米,倉城城牆厚達3米,內部分爲管理區、窖藏區、道路和漕渠等,是一處完善的糧食儲存建築工程。

隋朝滅亡後,唐朝修建了聞名天下的含嘉倉,回洛倉因此被廢棄,直到近代才被重新發現。回洛倉遺址的發現,爲研究隋唐時期的倉儲制度和糧食保存方法,提供了直接的實物資料,對於作爲農業國家的我們而言,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一個千餘年前的王朝,留下了這四個“寶物”!

雖然隋朝存在的時間很短,但並不妨礙它在短短的37年裏,爲後世留下寶貴的物產資料,實際上隋朝有四座雄偉的建築,分別是大興城、趙州橋、回洛倉以及京杭大運河,它們一直流傳下來,有的甚至直到千餘年後的今天,依然在使用。


一、大興城——長安城

大興城是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於581年開始建設,是隋朝的國都所在。負責主持修建工作的是隋代著名建築家宇文愷,設計大興城時,宇文愷以龍首原以南的六條高坡視爲乾之六交,並圍繞六交爲核心,作爲大興城的地理基礎,這六條高坡就是大興城的骨架、皇宮以及政權機關的所在地,地理位置高高在上,居民區則是在地勢低的地方,象徵着皇權的至高無上。宇文愷還設計了水渠和人工湖泊,使得立體空間增大,更爲雄偉壯觀。

582年,新城竣工後,楊堅便將國都遷到此處,大興城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整體分爲外郭城、皇城以及宮城,總面積達到83平方千米,城市人口最多時超過200萬。之所以將新城命名爲大興城,是因爲楊堅早年曾被封爲大興公,因此楊堅便以“大興”二字命名。其次,“大興”二字寓意大國興盛,再加上在隋朝建立前,中華大地經歷了南北朝百餘年的亂世,生靈塗炭,隋朝歸於統一後,“大興”也是無數百姓的殷切期望。

唐朝建立後,大興城繼續作爲都城存在,並被更名爲長安城,這便是我們熟知的唐代長安城。此後在大興城的基礎上,經過唐朝進一步修建和完善,使它成爲了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城池。


二、千年古橋——趙州橋

趙州橋是隋朝時期建立的,設計者爲李春。建造之初並不叫趙州橋,而是大石橋,到了宋朝時期,宋哲宗趙煦纔給它賜名安濟橋。後來,因爲它所在的地方是趙縣,趙縣古稱趙州,所以纔有了趙州橋這個名稱。從隋朝建造完畢算起,趙州橋距今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是世界上現存年代久遠、跨度最大,以及保存最完整的單孔石拱橋,它所使用的建造工藝獨特,在世界橋樑史上佔據着重要的地位。

趙州橋橋身上的雕刻、刀法蒼勁有力,藝術風格頗爲豪放,展現了隋代石雕的渾厚、俊逸的整體風格,雕飾紋理十分細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歷史上,趙州橋曾經歷過多次修繕,時至今日,趙州橋依舊橫跨在河面上,爲兩岸的百姓提供通行,它的使命還未結束,它將繼續作爲一種傳承,流傳下去。


三、利在千秋——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也是如今仍在使用的隋代工程,它的建立意義非凡,不僅僅是軍事層面,更是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京杭大運河最早始建於春秋時期,之所以我們會認爲它是隋代的工程,是因爲其主要是在隋朝期間完工的。

春秋時期開鑿的運河,純粹是爲了軍事目的,用來運輸士兵而已,一直到了隋朝後,大運河才真正開始建設。此時開鑿運河已不單單是爲了軍事,更多是經濟方面的考量。古代很長時期,我國經濟重心一直在黃河流域,但魏晉南北朝的亂世,使得北方經濟受到重創。

隋朝建立後,格外重視這個黃河流域,將都城建在大興。維繫北方朝廷運轉,需要與物產豐富的南方連通,因此大一統後,南北經濟加強聯繫就成爲了迫切需求,特別是在隋煬帝遷都洛陽後更是如此。事實證明,大運河成爲了真正意義上南北經濟交流的橋樑,爲古代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即便在今天,京杭大運河依舊是連通南北的重要水道,還起着調節南北水資源的作用。


四、隋朝糧倉——回洛倉

回洛倉位於今天的洛陽市小李村,事實上它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其作爲“中國大運河”的核心組成部分,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回洛倉是隋煬帝設置在洛陽的國家糧倉,主要功能就是爲洛陽城內的百姓和皇家供應糧食,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史料記載,回洛倉始建於大業初年,《隋書·食貨志》記載,楊廣即位後,開始修建回洛倉,修建完畢後的回洛倉呈長方形,東西長達1000米南北寬達355米,倉城城牆厚達3米,內部分爲管理區、窖藏區、道路和漕渠等,是一處完善的糧食儲存建築工程。

隋朝滅亡後,唐朝修建了聞名天下的含嘉倉,回洛倉因此被廢棄,直到近代才被重新發現。回洛倉遺址的發現,爲研究隋唐時期的倉儲制度和糧食保存方法,提供了直接的實物資料,對於作爲農業國家的我們而言,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