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第一個達到鼎盛的封建王朝。在唐朝時期,中國一躍成爲當時世界上疆域最爲遼闊,文化思想最爲開放,技術最先進的國家。今天就隨KOK娱乐商學院來看一看唐朝都有哪些“大唐盛世”?
1、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出現的政治清明、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因其時年號爲“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任用賢能,知人善任;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爲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貞觀之治爲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2、永徽之治
永徽之治,是指"貞觀之治"之後,唐高宗李治統治時期的一段治世,因唐高宗在位第一個年號爲永徽而得名,時間起於貞觀二十三年(649),訖於永徽六年(655)。
唐高宗即位之初,君臣都牢記唐太宗的遺訓、遺囑,繼續執行唐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經濟,提倡文教,由李績、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當時唐朝版圖空前廣大,邊陲安定,百姓阜安,使得天下大治,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
3、開元盛世
開元之治又稱開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前期所出現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玄宗治國之道以道家清靜無爲思想爲宗提倡文教。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經濟迅速發展,使得天下大治,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併成爲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前後共29年。
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力富強的局面。開元年初,唐玄宗還命人燒燬宮內一批珠玉錦繡,表示不再用奢華物品。同時唐玄宗是個勵精圖治的皇帝,頗思有所作爲,能夠任用賢能,進行一些改革。如任用了宰相姚崇、宋璟、張九齡等人,都是有名的忠臣,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這些改革措施,使開元間的政局爲之一新,史稱"開元之治"。
開元年間的繁榮景象,自然是唐朝百餘年來社會發展所積累的成果,並不是唐玄宗君臣一時所能創造出來的奇蹟,但這與唐玄宗君臣的孜孜求治,政治比較清明,也是分不開的。
4、元和中興
由於唐憲宗在位是用元和,爲其在位期間之年號,因而得名。
唐憲宗是個奮發有爲的皇帝,他即位後,"讀列聖實錄,見貞觀、開元故事,竦慕不能釋卷",他把"太宗之創業"、"玄宗之治理",都當作效法的榜樣。
爲了糾正朝廷權力日益削弱、藩鎮權力膨脹的局面,他提高宰相的權威,平定藩鎮的叛亂,致使"中外鹹理,紀律再張",出現了"唐室中興"的盛況。
元和年間,政府財政情況有所好轉,同時吐蕃勢衰。
各地藩鎮在長時間的戰亂中,實力也有所削弱,藉助這大好形勢,唐政府"以法度裁製藩鎮",陷於強藩多年的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區,又歸中央政府管轄,唐王朝復歸於統一,史稱"元和中興"。
5、會昌中興
會昌中興是唐武宗的統治時期。
唐武宗(814年7月1日至846年4月22日)原名李,後改名嚴。唐的第五個兒子,唐的弟弟。王馮,積累了開復儀三師,檢察部部長。
公元840年元月,文宗得了重病。邱、俞洪志詔書廢太子,立李爲皇帝的弟弟。同月文宗逝世,李即位,次年改名會昌。
唐武年間,李被任命爲丞相,並對晚唐的腐敗政治進行了一些改革。
吳信仰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宗教,如佛教和景教。會昌五年,餘下令拆除佛教寺院,沒收了大量寺院用地。因此,在佛教史上,有一位以武爲名的君主,也被稱爲會昌密佛,被列爲三大密佛之一。由於滅佛的成功,擴大了唐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
在唐中後期這一相對穩定的時期,它在歷史上被稱爲“會昌中興”。
6、大中之治
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漢族,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後,以皇太叔爲宦官馬元贄等所立,在位13年。
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爲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宣宗勤於政事,孜孜求治,喜歡讀貞觀政要,整頓吏治,並且限制皇親和宦官。把死於甘露之變中除鄭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唐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第一個達到鼎盛的封建王朝。在唐朝時期,中國一躍成爲當時世界上疆域最爲遼闊,文化思想最爲開放,技術最先進的國家。今天就隨KOK娱乐商學院來看一看唐朝都有哪些“大唐盛世”?
1、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出現的政治清明、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因其時年號爲“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任用賢能,知人善任;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爲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貞觀之治爲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2、永徽之治
永徽之治,是指"貞觀之治"之後,唐高宗李治統治時期的一段治世,因唐高宗在位第一個年號爲永徽而得名,時間起於貞觀二十三年(649),訖於永徽六年(655)。
唐高宗即位之初,君臣都牢記唐太宗的遺訓、遺囑,繼續執行唐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經濟,提倡文教,由李績、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當時唐朝版圖空前廣大,邊陲安定,百姓阜安,使得天下大治,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
3、開元盛世
開元之治又稱開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前期所出現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玄宗治國之道以道家清靜無爲思想爲宗提倡文教。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經濟迅速發展,使得天下大治,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併成爲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前後共29年。
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力富強的局面。開元年初,唐玄宗還命人燒燬宮內一批珠玉錦繡,表示不再用奢華物品。同時唐玄宗是個勵精圖治的皇帝,頗思有所作爲,能夠任用賢能,進行一些改革。如任用了宰相姚崇、宋璟、張九齡等人,都是有名的忠臣,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這些改革措施,使開元間的政局爲之一新,史稱"開元之治"。
開元年間的繁榮景象,自然是唐朝百餘年來社會發展所積累的成果,並不是唐玄宗君臣一時所能創造出來的奇蹟,但這與唐玄宗君臣的孜孜求治,政治比較清明,也是分不開的。
4、元和中興
由於唐憲宗在位是用元和,爲其在位期間之年號,因而得名。
唐憲宗是個奮發有爲的皇帝,他即位後,"讀列聖實錄,見貞觀、開元故事,竦慕不能釋卷",他把"太宗之創業"、"玄宗之治理",都當作效法的榜樣。
爲了糾正朝廷權力日益削弱、藩鎮權力膨脹的局面,他提高宰相的權威,平定藩鎮的叛亂,致使"中外鹹理,紀律再張",出現了"唐室中興"的盛況。
元和年間,政府財政情況有所好轉,同時吐蕃勢衰。
各地藩鎮在長時間的戰亂中,實力也有所削弱,藉助這大好形勢,唐政府"以法度裁製藩鎮",陷於強藩多年的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區,又歸中央政府管轄,唐王朝復歸於統一,史稱"元和中興"。
5、會昌中興
會昌中興是唐武宗的統治時期。
唐武宗(814年7月1日至846年4月22日)原名李,後改名嚴。唐的第五個兒子,唐的弟弟。王馮,積累了開復儀三師,檢察部部長。
公元840年元月,文宗得了重病。邱、俞洪志詔書廢太子,立李爲皇帝的弟弟。同月文宗逝世,李即位,次年改名會昌。
唐武年間,李被任命爲丞相,並對晚唐的腐敗政治進行了一些改革。
吳信仰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宗教,如佛教和景教。會昌五年,餘下令拆除佛教寺院,沒收了大量寺院用地。因此,在佛教史上,有一位以武爲名的君主,也被稱爲會昌密佛,被列爲三大密佛之一。由於滅佛的成功,擴大了唐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
在唐中後期這一相對穩定的時期,它在歷史上被稱爲“會昌中興”。
6、大中之治
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漢族,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後,以皇太叔爲宦官馬元贄等所立,在位13年。
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爲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宣宗勤於政事,孜孜求治,喜歡讀貞觀政要,整頓吏治,並且限制皇親和宦官。把死於甘露之變中除鄭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