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稻草這麼厲害,竟讓一代帝國,就此垮塌!
2023-08-30

唐朝的燦爛文明,伴隨着安史之亂而開始逐漸凋零。經歷過這場大動盪以後,朝廷的政治格局和軍事實力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唐宣宗時期,曾經將唐朝發展到一個較爲興盛的階段。但是在此之後,唐朝便開始走向了衰敗之路。在這種大背景下,社會矛盾在不斷累積,農民起義也在無聲地醞釀中。而黃巢起義,便是在這個局勢下誕生的。黃巢起義的規模很大,波及的範圍很廣,持續的時間也很長。而唐朝政權的土崩瓦解,也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從黃巢起義到白馬之禍,對唐朝末期的局勢變化,也有着深遠的影響。


一、黃巢起義的初級階段

關於黃巢這個人,在《資治通鑑》《舊唐書》等史料中都有過記載。大致上的內容是說,黃巢的家鄉在山東地區,早年間以販賣私鹽爲生。

私鹽是很重要的物資,黃巢靠着這個產業,也累積了不少的羣衆基礎。不過黃巢的家族,並不是什麼世家,他也只是普通民衆中比較富裕的一個人。

文獻中記載道:“巢善騎射,喜任俠,喜養亡命。”這裏也描繪了他的性格。黃巢喜愛打抱不平,武藝高強,是一個很有正義感的人。

在古代農民起義初期,都是比較容易鎮壓的。而起義的影響範圍,以及能否發展起來,與當時的政治格局和統治者態度有很大的關係。

而在黃巢起義時期,唐朝的政治格局,大體上以宦官執政爲主。皇帝十分昏庸,宰相依附宦官,藩鎮割據嚴重,農民起義不停地爆發。

黃巢起義爆發初期,在公元879年至881年,這個階段處在進攻時期。起義軍攻陷了廣州後,便開始短暫休整,準備再度北上。

等到渡江之後,黃巢起義軍的勢力幾乎發展到了巔峯。他攻佔了洛陽,長安,甚至建立了自己的政權。

有一大半的藩鎮都投靠了黃巢勢力,這給衰敗的晚唐政權,造成了很大的打擊。而皇帝的昏庸做法,也促使了黃巢起義軍初期的局勢十分順利。

國都被攻佔以後,各地的藩王都沒有立刻去救援,而是在自己的地盤上觀望局勢,準備等待機會,趁機增加自己的利益。

許多有能力的大臣和將領,爲了安身立命,也不會去全力鎮壓起義軍。簡單來說,這些人希望能得到朝廷的重用,又想讓反賊見識他們的厲害。

在此基礎上,他們便不會將反賊全部消滅,而是要等待一些機會,爲自己爭取利益。

所以說,當時的晚唐雖然很弱,但並不是沒有一戰之力的。只不過因爲種種複雜的原因,全國上下,都沒有盡力去鎮壓黃巢起義。

除了這些原因,唐朝政府的財力匱乏,對百姓的壓迫增加,也是促使農民起義軍逐漸壯大的原因。

黃巢建立了大齊政權,卻沒有乘勝追擊,而是給了晚唐休養生息的時間。從此以後,起義軍的勢力也開始由盛轉衰了。


二、巢起義的終結之路

黃巢手下的大將朱溫投降了晚唐,各路勤王隊伍也開始了軍事行動,再加上外來勢力沙陀兵的參戰,黃巢領導的政權,最終也撤出了長安地區,開始另尋出路。

而這個時期,黃巢起義也正式走向了末路。藩鎮之間開始聯合,大家集中力量,開始向農民起義軍展開攻擊。

黃巢在進行戰略轉移時,曾經在陳州遇到了大麻煩。當地刺史猜到了起義軍的路線,早在陳州做好了準備,決心和黃巢戰鬥到底。

最開始預定的撤退路線,起義軍要經過藍天關,蔡州,然後再通過陳州,亳州,最後便會進入目標地點淮南道。

而問題的關鍵,就是黃巢在一番苦戰後,並沒有立刻拿下陳州。他反而還在此駐軍,沒有及時換路撤走,圍攻了陳州三百多天。

黃巢本就是兵敗撤退,整體隊伍都士氣低落,疲憊不堪。經歷過三百多天的圍攻,起義軍也耽誤了最佳的撤退時間。

而這麼長的時間,也給了唐朝調動軍隊,做出了充足的準備。到了後期,黃巢又因爲營地受到了水患,已經無法再進行戰鬥了。

在各路敵軍的追擊的情況下,起義軍的局勢越發危急。就連黃巢的親信,都陸續投降了早就叛變的朱溫。

此時的黃巢還是具備一定實力的,而藩鎮勢力也已經成爲了起義軍的死敵。而在陳州進行圍攻,是黃巢戰略的嚴重失誤。

黃巢失去了最寶貴的撤退時間,而他圍攻的方式,和以前流動作戰,保存實力的戰略方式幾乎相反。

這一戰的失敗,也導致了黃巢最後的悲劇結局。黃巢起義失敗的原因很複雜,他們雖然紮根於農民,卻沒有一個穩定的發展基地。

用後世的眼光看,就是黃巢沒有所謂的“革命根據地”,沒有穩定的羣衆基礎,沒有持續的物質補給。

而且在勢力最強盛的時期,黃巢並沒有乘勝追擊,對消滅晚唐政權的重要性並沒有意識到。

只是佔領了長安後,起義軍便停止了進攻行動,這也給晚唐政權留下了反擊的時間。

而且起義軍在後期,又放棄了最爲富庶的江淮地區,沒有了財力的補給,也導致黃巢後期的發展力度不足。

尤其是在用人方面,黃巢更是看錯了很多人。他依靠手下的大將朱溫,在最關鍵的時候叛變投敵了。而且他手下的很多親信,也都選擇了背叛黃巢。

農民起義雖然被鎮壓了,但是統治階級的矛盾卻再次被激化。唐朝的政權,也在這種背景下搖搖欲墜。中央政權和藩鎮之間的均衡勢力,也被徹底打破了。

也就是說,黃巢兵敗而死,並沒有導致晚唐政局穩固,而是加快了他們的滅亡趨勢。而且背叛黃巢的朱溫,還在朝廷上擁有着不小的權勢。


三、白馬之禍與唐朝滅亡

如果說黃巢起義促使晚唐政權開始分崩離析,白馬之禍就是唐朝政權終結的代表。

黃巢的兵敗的原因,也離不開叛將朱溫的一路追殺。等到起義被平定後,唐朝復興已經成爲不可能的事情了。

這個時期的朱溫,便有了取而代之的心思。而唐朝末年的“白馬之禍”,便是朱溫一手造成的悲劇。

白馬之禍和唐朝科舉制度以及晚唐社會風氣有很大的關係,朱溫是叛軍出身,他爲了清洗朝堂,給自己謀取皇權打基礎,便進行了一場政治屠殺。

簡單來說,白馬之禍發生於公元905年,朱溫將三十多名朝堂大臣,聚集在了黃河邊上,用鐵血的手段將他們誅殺在了白馬驛,並將屍體全部扔到了河裏。

隨後,又有一些朝堂上的大臣,遭到了朱溫的清洗。在這背後,還有一些在科舉失意的人投靠了朱溫,藉助他的勢力,進行計劃報復行動。

唐朝末期的政權,在洛陽苟延殘喘。有一些較爲忠誠的人,還是很不給朱溫面子的。爲了懲罰這些人,朱溫便用鐵血的手段,進行了一場清洗行動。

朱溫要殺這些大臣,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因爲他的武將出身,雖然在黃巢起義和混亂的局勢中,獲取了很大的地位和勢力。

但是在唐朝末期,社會風氣還是比較弘揚“重文輕武”思想的。文人看不起武將,朱溫在心中很早便有了芥蒂。

在這種背景下,朱溫也對文人恨之入骨。這種心態失衡,也是因爲思想的不同。武將想要上位,需要通過血戰,冒着生命危險才能立下戰功。

可是這樣一羣人,卻被讀過一些書的儒生們所輕視。這也很容易讓武將產生一種報復的心理,在史料中,也記載了很多武將,因爲文人說錯了一些話便大開殺戒的事蹟。

根據一個歷史記載的故事,可以證明朱溫對文人的複雜情感。有一年的夏天,朱溫和下屬在樹下乘涼聊天,有幾個遊玩的書生路過此地,便在一旁高談闊論起來。

朱溫沒有什麼文化,也對他們的談話感到無聊。過了一會,他突然站起來說:“這種樹木,非常適合做車駕。”

書生不知道什麼意思,大多數都保持沉默。有幾人想要討好朱溫,便開口附和他說得對。

沒想到朱溫聽到以後,直接勃然大怒說:“這種樹不適合做車架,你們是在欺騙我無知嗎?”於是,這幾個書生便被朱溫給殺了。

回顧白馬之禍,其中死的很多人,實際上是不支持朱溫篡位的人。而所謂科舉爭論,也是引起事件的一個因素。

在本質上,這場政治清洗行動,是朱溫爲了篡國做的準備。而在此其中,還有着明顯的報復含義。

唐朝政權早已經名存實亡,經過此次事件後,殘餘的一些唐朝勢力,也基本被清除了。沒過多久,朱溫便奪取了唐朝政權。而大唐王朝,也在白馬之禍後徹底走向滅亡。

什麼稻草這麼厲害,竟讓一代帝國,就此垮塌!

唐朝的燦爛文明,伴隨着安史之亂而開始逐漸凋零。經歷過這場大動盪以後,朝廷的政治格局和軍事實力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唐宣宗時期,曾經將唐朝發展到一個較爲興盛的階段。但是在此之後,唐朝便開始走向了衰敗之路。在這種大背景下,社會矛盾在不斷累積,農民起義也在無聲地醞釀中。而黃巢起義,便是在這個局勢下誕生的。黃巢起義的規模很大,波及的範圍很廣,持續的時間也很長。而唐朝政權的土崩瓦解,也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從黃巢起義到白馬之禍,對唐朝末期的局勢變化,也有着深遠的影響。


一、黃巢起義的初級階段

關於黃巢這個人,在《資治通鑑》《舊唐書》等史料中都有過記載。大致上的內容是說,黃巢的家鄉在山東地區,早年間以販賣私鹽爲生。

私鹽是很重要的物資,黃巢靠着這個產業,也累積了不少的羣衆基礎。不過黃巢的家族,並不是什麼世家,他也只是普通民衆中比較富裕的一個人。

文獻中記載道:“巢善騎射,喜任俠,喜養亡命。”這裏也描繪了他的性格。黃巢喜愛打抱不平,武藝高強,是一個很有正義感的人。

在古代農民起義初期,都是比較容易鎮壓的。而起義的影響範圍,以及能否發展起來,與當時的政治格局和統治者態度有很大的關係。

而在黃巢起義時期,唐朝的政治格局,大體上以宦官執政爲主。皇帝十分昏庸,宰相依附宦官,藩鎮割據嚴重,農民起義不停地爆發。

黃巢起義爆發初期,在公元879年至881年,這個階段處在進攻時期。起義軍攻陷了廣州後,便開始短暫休整,準備再度北上。

等到渡江之後,黃巢起義軍的勢力幾乎發展到了巔峯。他攻佔了洛陽,長安,甚至建立了自己的政權。

有一大半的藩鎮都投靠了黃巢勢力,這給衰敗的晚唐政權,造成了很大的打擊。而皇帝的昏庸做法,也促使了黃巢起義軍初期的局勢十分順利。

國都被攻佔以後,各地的藩王都沒有立刻去救援,而是在自己的地盤上觀望局勢,準備等待機會,趁機增加自己的利益。

許多有能力的大臣和將領,爲了安身立命,也不會去全力鎮壓起義軍。簡單來說,這些人希望能得到朝廷的重用,又想讓反賊見識他們的厲害。

在此基礎上,他們便不會將反賊全部消滅,而是要等待一些機會,爲自己爭取利益。

所以說,當時的晚唐雖然很弱,但並不是沒有一戰之力的。只不過因爲種種複雜的原因,全國上下,都沒有盡力去鎮壓黃巢起義。

除了這些原因,唐朝政府的財力匱乏,對百姓的壓迫增加,也是促使農民起義軍逐漸壯大的原因。

黃巢建立了大齊政權,卻沒有乘勝追擊,而是給了晚唐休養生息的時間。從此以後,起義軍的勢力也開始由盛轉衰了。


二、巢起義的終結之路

黃巢手下的大將朱溫投降了晚唐,各路勤王隊伍也開始了軍事行動,再加上外來勢力沙陀兵的參戰,黃巢領導的政權,最終也撤出了長安地區,開始另尋出路。

而這個時期,黃巢起義也正式走向了末路。藩鎮之間開始聯合,大家集中力量,開始向農民起義軍展開攻擊。

黃巢在進行戰略轉移時,曾經在陳州遇到了大麻煩。當地刺史猜到了起義軍的路線,早在陳州做好了準備,決心和黃巢戰鬥到底。

最開始預定的撤退路線,起義軍要經過藍天關,蔡州,然後再通過陳州,亳州,最後便會進入目標地點淮南道。

而問題的關鍵,就是黃巢在一番苦戰後,並沒有立刻拿下陳州。他反而還在此駐軍,沒有及時換路撤走,圍攻了陳州三百多天。

黃巢本就是兵敗撤退,整體隊伍都士氣低落,疲憊不堪。經歷過三百多天的圍攻,起義軍也耽誤了最佳的撤退時間。

而這麼長的時間,也給了唐朝調動軍隊,做出了充足的準備。到了後期,黃巢又因爲營地受到了水患,已經無法再進行戰鬥了。

在各路敵軍的追擊的情況下,起義軍的局勢越發危急。就連黃巢的親信,都陸續投降了早就叛變的朱溫。

此時的黃巢還是具備一定實力的,而藩鎮勢力也已經成爲了起義軍的死敵。而在陳州進行圍攻,是黃巢戰略的嚴重失誤。

黃巢失去了最寶貴的撤退時間,而他圍攻的方式,和以前流動作戰,保存實力的戰略方式幾乎相反。

這一戰的失敗,也導致了黃巢最後的悲劇結局。黃巢起義失敗的原因很複雜,他們雖然紮根於農民,卻沒有一個穩定的發展基地。

用後世的眼光看,就是黃巢沒有所謂的“革命根據地”,沒有穩定的羣衆基礎,沒有持續的物質補給。

而且在勢力最強盛的時期,黃巢並沒有乘勝追擊,對消滅晚唐政權的重要性並沒有意識到。

只是佔領了長安後,起義軍便停止了進攻行動,這也給晚唐政權留下了反擊的時間。

而且起義軍在後期,又放棄了最爲富庶的江淮地區,沒有了財力的補給,也導致黃巢後期的發展力度不足。

尤其是在用人方面,黃巢更是看錯了很多人。他依靠手下的大將朱溫,在最關鍵的時候叛變投敵了。而且他手下的很多親信,也都選擇了背叛黃巢。

農民起義雖然被鎮壓了,但是統治階級的矛盾卻再次被激化。唐朝的政權,也在這種背景下搖搖欲墜。中央政權和藩鎮之間的均衡勢力,也被徹底打破了。

也就是說,黃巢兵敗而死,並沒有導致晚唐政局穩固,而是加快了他們的滅亡趨勢。而且背叛黃巢的朱溫,還在朝廷上擁有着不小的權勢。


三、白馬之禍與唐朝滅亡

如果說黃巢起義促使晚唐政權開始分崩離析,白馬之禍就是唐朝政權終結的代表。

黃巢的兵敗的原因,也離不開叛將朱溫的一路追殺。等到起義被平定後,唐朝復興已經成爲不可能的事情了。

這個時期的朱溫,便有了取而代之的心思。而唐朝末年的“白馬之禍”,便是朱溫一手造成的悲劇。

白馬之禍和唐朝科舉制度以及晚唐社會風氣有很大的關係,朱溫是叛軍出身,他爲了清洗朝堂,給自己謀取皇權打基礎,便進行了一場政治屠殺。

簡單來說,白馬之禍發生於公元905年,朱溫將三十多名朝堂大臣,聚集在了黃河邊上,用鐵血的手段將他們誅殺在了白馬驛,並將屍體全部扔到了河裏。

隨後,又有一些朝堂上的大臣,遭到了朱溫的清洗。在這背後,還有一些在科舉失意的人投靠了朱溫,藉助他的勢力,進行計劃報復行動。

唐朝末期的政權,在洛陽苟延殘喘。有一些較爲忠誠的人,還是很不給朱溫面子的。爲了懲罰這些人,朱溫便用鐵血的手段,進行了一場清洗行動。

朱溫要殺這些大臣,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因爲他的武將出身,雖然在黃巢起義和混亂的局勢中,獲取了很大的地位和勢力。

但是在唐朝末期,社會風氣還是比較弘揚“重文輕武”思想的。文人看不起武將,朱溫在心中很早便有了芥蒂。

在這種背景下,朱溫也對文人恨之入骨。這種心態失衡,也是因爲思想的不同。武將想要上位,需要通過血戰,冒着生命危險才能立下戰功。

可是這樣一羣人,卻被讀過一些書的儒生們所輕視。這也很容易讓武將產生一種報復的心理,在史料中,也記載了很多武將,因爲文人說錯了一些話便大開殺戒的事蹟。

根據一個歷史記載的故事,可以證明朱溫對文人的複雜情感。有一年的夏天,朱溫和下屬在樹下乘涼聊天,有幾個遊玩的書生路過此地,便在一旁高談闊論起來。

朱溫沒有什麼文化,也對他們的談話感到無聊。過了一會,他突然站起來說:“這種樹木,非常適合做車駕。”

書生不知道什麼意思,大多數都保持沉默。有幾人想要討好朱溫,便開口附和他說得對。

沒想到朱溫聽到以後,直接勃然大怒說:“這種樹不適合做車架,你們是在欺騙我無知嗎?”於是,這幾個書生便被朱溫給殺了。

回顧白馬之禍,其中死的很多人,實際上是不支持朱溫篡位的人。而所謂科舉爭論,也是引起事件的一個因素。

在本質上,這場政治清洗行動,是朱溫爲了篡國做的準備。而在此其中,還有着明顯的報復含義。

唐朝政權早已經名存實亡,經過此次事件後,殘餘的一些唐朝勢力,也基本被清除了。沒過多久,朱溫便奪取了唐朝政權。而大唐王朝,也在白馬之禍後徹底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