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可以換,宰相不能變!
2023-09-20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分裂時代。公元907年,隨着唐朝的滅亡,中原地區先後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以及分佈在周邊各地的多個政權。在這個特殊的時代,王朝更替極爲頻繁。然而,在這動盪的亂世中,有一個人卻始終屹立不倒,他就是歷任四朝十帝、被稱爲“不倒宰相”的馮道。他堪稱“鐵打的馮道,流水的皇帝”。


一、馮道其人

公元882年,馮道出生於唐朝末年的一個耕讀之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尤其擅長寫文章。馮道最爲人熟知的事蹟,便是他一生歷經四朝五代,早年效命於燕王劉守光,入仕後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個朝代十位皇帝。若算上遼太宗耶律德光和劉守光,馮道先後爲十二位“老闆”效力。在儒家傳統觀念中,“不忠”成爲馮道永遠無法摘掉的標籤。從宋代開始,批評馮道不忠的文章和言論不勝枚舉。然而,深入瞭解歷史便會發現,馮道在事親濟民、提攜賢良方面,有着極高的聲望。在五代時期,他被時人譽爲“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爲元老,而喜爲之偁譽”。


二、投奔晉王

公元911年,劉守光率軍征討定州。馮道爲勸阻劉守光,卻被其惹怒,打入監牢。獲救後,馮道逃離燕地,投奔太原的晉王李存勖。李存勖稱帝滅梁後,馮道被擢升爲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

父親去世後,馮道回鄉服喪守孝。他將自己所得的俸祿賑濟給收成不好的鄉民,自己則住在簡陋的茅草棚中,並且對當地官員贈送的財物分文不取,展現出他對百姓的關懷。

公元926年,李存勖在兵變中遇害,李嗣源被叛軍擁立爲後唐明宗。明宗對馮道頗爲敬重,守孝期滿後,馮道於次年正式拜爲宰相。任職宰相期間,馮道盡心盡力輔佐李嗣源,並多次進諫。公元934年,李從珂起兵反叛,後唐愍帝逃往衛州。馮道率百官開城迎接李從珂,並擁其繼位,是爲後唐末帝。


三、投降契丹

公元936年,石敬瑭勾結契丹建立後晉,馮道再次出任宰相,並作爲石敬瑭的使者出使契丹。契丹皇帝早有讓馮道在契丹爲官之意,試圖挽留他。回到後晉後,石敬瑭對馮道更加敬重,將大量政務交予他辦理。

石敬瑭病逝後,馮道與衆大臣商議,擁立石重貴爲後晉出帝。馮道被封爲燕國公。公元944年,因石重貴對馮道不滿,加上朝中有人離間,馮道被外放地方任職。然而,馮道對此毫無怨言。

不久,石重貴與契丹開戰。耶律德光攻入晉都汴梁,滅掉後晉。馮道爲保護百姓再次投降,被耶律德光拜爲太師,留在鎮州。他與趙延壽暗中庇護中原百姓,使其免受契丹侵害。


四、後周爲臣

隨着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契丹國內忙於爭奪皇位,後漢軍隊收復了鎮州。馮道自鎮州入朝,歸附後漢,被授予太師之職。劉承佑繼位後,李守貞等節度使聯兵反叛。朝廷多次征伐未果,大將郭威受命平叛。馮道建議郭威,最終助其成功平定叛亂。

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後周,是爲後周太祖。年近70歲的馮道再次出任太師、中書令。郭威對馮道極爲敬重,從不直呼其名。周世宗柴榮繼位後,北漢劉崇趁機攻打上黨。柴榮本欲御駕親征,卻被馮道極力勸阻。柴榮大怒,命馮道主持後周太祖的喪事。馮道在太祖尚未袝祭太廟時,因病去世,享年73歲。周世宗得知馮道去世後,下令廢朝三日,追封馮道爲瀛王,賜諡文懿。


五、後世評價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一個無節操的文人往往只是把做官當作一種手段,升官發財是其唯一動機。然而,馮道卻完全相反。在流傳下來的五代史料中,馮道留給後世的是一個清廉節儉的清官形象。

按理說,這麼多皇帝都賞識馮道,讓他成爲自己的肱股之臣,馮道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他敢於進諫,善於審時度勢,明白在戰爭的關鍵時刻,君主最看重的是什麼。因此,他受到四朝十帝的賞識並不令人意外。

對於馮道這個服務過多朝皇帝的人,歷史上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出於古代強烈的忠君觀念,馮道在後世一些人眼中,是一個不知廉恥、沒有氣節的奸臣。但也有人認爲,馮道在任職期間從不貪戀權位。他雖不忠君,卻很愛民。他自律廉潔,以民爲重,將江山社稷置於其次,而將君主看得較輕。不可否認的是,馮道是見證五代歷史的傳奇人物,堪稱官場上的“不倒翁”。

皇帝可以換,宰相不能變!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分裂時代。公元907年,隨着唐朝的滅亡,中原地區先後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以及分佈在周邊各地的多個政權。在這個特殊的時代,王朝更替極爲頻繁。然而,在這動盪的亂世中,有一個人卻始終屹立不倒,他就是歷任四朝十帝、被稱爲“不倒宰相”的馮道。他堪稱“鐵打的馮道,流水的皇帝”。


一、馮道其人

公元882年,馮道出生於唐朝末年的一個耕讀之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尤其擅長寫文章。馮道最爲人熟知的事蹟,便是他一生歷經四朝五代,早年效命於燕王劉守光,入仕後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個朝代十位皇帝。若算上遼太宗耶律德光和劉守光,馮道先後爲十二位“老闆”效力。在儒家傳統觀念中,“不忠”成爲馮道永遠無法摘掉的標籤。從宋代開始,批評馮道不忠的文章和言論不勝枚舉。然而,深入瞭解歷史便會發現,馮道在事親濟民、提攜賢良方面,有着極高的聲望。在五代時期,他被時人譽爲“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爲元老,而喜爲之偁譽”。


二、投奔晉王

公元911年,劉守光率軍征討定州。馮道爲勸阻劉守光,卻被其惹怒,打入監牢。獲救後,馮道逃離燕地,投奔太原的晉王李存勖。李存勖稱帝滅梁後,馮道被擢升爲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

父親去世後,馮道回鄉服喪守孝。他將自己所得的俸祿賑濟給收成不好的鄉民,自己則住在簡陋的茅草棚中,並且對當地官員贈送的財物分文不取,展現出他對百姓的關懷。

公元926年,李存勖在兵變中遇害,李嗣源被叛軍擁立爲後唐明宗。明宗對馮道頗爲敬重,守孝期滿後,馮道於次年正式拜爲宰相。任職宰相期間,馮道盡心盡力輔佐李嗣源,並多次進諫。公元934年,李從珂起兵反叛,後唐愍帝逃往衛州。馮道率百官開城迎接李從珂,並擁其繼位,是爲後唐末帝。


三、投降契丹

公元936年,石敬瑭勾結契丹建立後晉,馮道再次出任宰相,並作爲石敬瑭的使者出使契丹。契丹皇帝早有讓馮道在契丹爲官之意,試圖挽留他。回到後晉後,石敬瑭對馮道更加敬重,將大量政務交予他辦理。

石敬瑭病逝後,馮道與衆大臣商議,擁立石重貴爲後晉出帝。馮道被封爲燕國公。公元944年,因石重貴對馮道不滿,加上朝中有人離間,馮道被外放地方任職。然而,馮道對此毫無怨言。

不久,石重貴與契丹開戰。耶律德光攻入晉都汴梁,滅掉後晉。馮道爲保護百姓再次投降,被耶律德光拜爲太師,留在鎮州。他與趙延壽暗中庇護中原百姓,使其免受契丹侵害。


四、後周爲臣

隨着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契丹國內忙於爭奪皇位,後漢軍隊收復了鎮州。馮道自鎮州入朝,歸附後漢,被授予太師之職。劉承佑繼位後,李守貞等節度使聯兵反叛。朝廷多次征伐未果,大將郭威受命平叛。馮道建議郭威,最終助其成功平定叛亂。

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後周,是爲後周太祖。年近70歲的馮道再次出任太師、中書令。郭威對馮道極爲敬重,從不直呼其名。周世宗柴榮繼位後,北漢劉崇趁機攻打上黨。柴榮本欲御駕親征,卻被馮道極力勸阻。柴榮大怒,命馮道主持後周太祖的喪事。馮道在太祖尚未袝祭太廟時,因病去世,享年73歲。周世宗得知馮道去世後,下令廢朝三日,追封馮道爲瀛王,賜諡文懿。


五、後世評價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一個無節操的文人往往只是把做官當作一種手段,升官發財是其唯一動機。然而,馮道卻完全相反。在流傳下來的五代史料中,馮道留給後世的是一個清廉節儉的清官形象。

按理說,這麼多皇帝都賞識馮道,讓他成爲自己的肱股之臣,馮道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他敢於進諫,善於審時度勢,明白在戰爭的關鍵時刻,君主最看重的是什麼。因此,他受到四朝十帝的賞識並不令人意外。

對於馮道這個服務過多朝皇帝的人,歷史上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出於古代強烈的忠君觀念,馮道在後世一些人眼中,是一個不知廉恥、沒有氣節的奸臣。但也有人認爲,馮道在任職期間從不貪戀權位。他雖不忠君,卻很愛民。他自律廉潔,以民爲重,將江山社稷置於其次,而將君主看得較輕。不可否認的是,馮道是見證五代歷史的傳奇人物,堪稱官場上的“不倒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