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這位在中國歷史上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其一生充滿了戲劇性和轉折。他出身於官宦之家,少年時狂放不羈,頗有幾分紈絝子弟的氣質;長大後因得罪朝廷,被迫浪跡天涯,又增添了幾分流浪漢的色彩。然而,正是這樣一位看似“不羈”的人物,在亂世中脫穎而出,成爲結束分裂、統一中國的英雄。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不僅治癒了國家數十年的戰爭創傷,更爲宋王朝三百多年的帝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傳奇誕生
趙匡胤的出生伴隨着諸多異象,彷彿預示着他非凡的一生。他出生時,赤紅的光照滿屋子,奇異的香味過了一晚上都未散去。他身上遍佈金色,三天都未改變。長大後,他容貌威武,器度豁達,有見識的人一眼便知他絕非普通人。他學習騎馬射箭,技藝總是超出常人。一次,他試騎一匹烈馬,甚至沒有給馬套上籠頭。烈馬狂奔至城樓的斜道上,他的額頭狠狠撞在門楣上,人從馬上摔了下來。旁人以爲他必死無疑,然而他卻從地上慢慢起身,繼續追趕馬並躍上馬背,竟一點也沒有受傷。
二、千里送京娘
趙匡胤年少時因得罪朝廷而闖蕩江湖,走遍了天下各地。他曾路過華山,對素不相識的弱女子趙京娘伸出援手。他不圖任何私利,一路護送京娘千里迢迢從山西回到湖北的家中,兄妹相待,坐懷不亂。面對沿途匪徒的滋擾,他憑藉一身正氣和高強武藝,確保京娘安全抵達。這種仗義執言的性格,或許正是他能凝聚天下好漢、成就帝王霸業的關鍵。
三、不徇私情
清流關(今安徽滁州西郊關山中段)之戰後,趙匡胤的父親、時任馬軍副都指揮使趙弘殷率軍在半夜來到城下,傳呼開門。趙匡胤卻說:“父子雖親,但城門開關是國家大事。”於是,他堅持等到天亮,才允許父親進城。這一舉動體現了他對國家責任的堅守,即便面對至親也毫不徇私。
四、爲酒賜名
趙匡胤的父親與他的親家本是同袍,兩家都住在護聖營官舍,交情甚篤。趙匡胤自幼便與賀氏青梅竹馬,兩人常在一起玩耍。賀家有一種自釀的酒,香甜可口,趙匡胤常去品嚐。後來,賀氏因體弱多病,在趙匡胤稱帝前不幸逝世,年僅三十歲。趙匡胤稱帝后,思念愛妻,下旨向賀家索要這種酒及其釀法,並將其賜名爲“鑑湖春”,以此紀念與愛妻的往昔情誼。
五、喜愛讀書
趙匡胤雖是武將出身,卻酷愛讀書,常常手不釋卷。他跟隨後周世宗柴榮平定淮南時,有人向柴榮告密,稱他用幾輛車運載私物,想必都是財寶。柴榮派人檢查,卻發現車中只有幾千卷書籍。柴榮問他:“你是武將,要書有何用?”趙匡胤回答:“我沒有好的計謀獻給陛下,只能多讀書以增長見識。”他稱帝后,也非常尊重和重用讀書人。一次,他遇到難題請教宰相趙普,趙普答不出,而翰林學士竇儀給出了準確答案。趙匡胤深有感觸地說:“宰相須用讀書人!”趙普正是在他的鼓勵下,才變得手不釋卷。
六、雪夜訪趙普
一天雪夜,趙普正在家中讀書,忽報有客人來訪。趙普出門迎接,只見趙匡胤與兩人立於風雪之中。趙普燃炭燒肉,置酒招待。趙匡胤稱呼趙普的妻子爲嫂,君臣相談甚歡。談話的中心是用兵北漢的問題。趙普認爲:“太原(北漢)地處西、北二面,若太原被攻下,宋朝將獨面強敵。不如先削平其他各國,再回頭對付太原,彈丸之地,何足爲懼!”趙匡胤深表贊同,於是決定採用“先南後北”的策略統一中國。
七、正對徐鉉
開寶八年(974年),趙匡胤出兵討伐南唐。南唐後主李煜派給事中周惟簡、修文館學士承旨徐鉉一同前往開封,請求罷兵。徐鉉到後,先說:“李煜無罪,陛下師出無名。李煜以小事大,就好比兒子侍奉父親一樣,並無過失,爲何被征伐?”趙匡胤聽後,應聲而答:“既然是父子,爲何不在一處喫飯?”徐鉉無言以對。
之後,徐鉉再度奉命出使,談到李煜侍奉大國甚爲恭敬,只是因病不能入朝覲見,並非抗拒詔命,請求趙匡胤緩兵以保全一邦性命。言辭頗爲懇切。他與趙匡胤反覆論辯,語調愈加拔高,趙匡胤大怒,按劍直言:“你不用多說什麼,江南沒有什麼罪過。只是天下既爲一家,臥榻之側,豈能容忍他人鼾睡!”徐鉉聞言,惶恐退下。
八、寬厚待人
趙匡胤器量寬宏,不以殺戮服人。有一次,他設宴招待羣臣。翰林學士王著原爲後周世宗柴榮信任的臣子,因醉酒而思念故主,當衆喧譁。羣臣大驚,趙匡胤卻毫不怪罪,命人將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靠近屏風,以袖拭淚,放聲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攙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說王著當衆大哭,思念柴榮,應當嚴懲。趙匡胤說:“王著不過是個酒徒。他從前在世宗幕府,我很熟悉他的脾氣。何況一個書生,就算哭念世宗,又能做什麼?”
九、優待降君
自南北朝以來,降國之君一般都得不到好下場。然而,趙匡胤即位後,出於多種原因,並未對柴氏子孫大加誅戮。他封柴宗訓爲鄭王,在名義上仍屬優待,使其得以善終。
趙匡胤與南漢後主劉鋹之間也發生了一些趣事。劉鋹在南漢時,常置毒酒以毒殺臣下。一日,趙匡胤到講武池,侍從官員大多未至,而劉鋹先到。趙匡胤命人賜他酒,劉鋹以爲趙匡胤要毒殺自己,舉杯大哭說:“臣繼承父祖的基業,抗拒違背朝廷,勞煩王師前來討伐,臣的罪過自然該死,然臣不敢喝這杯酒。”趙匡胤大笑,說道:“朕與人推心置腹,怎麼會有這種事!”於是取酒自飲,命另賜一杯酒給劉鋹。劉鋹大感慚愧,叩頭拜謝。
十、不事浮華
左金吾衛上將軍郭從義擅長擊球。趙匡胤曾經在便殿讓他擊球,郭從義換衣跨驢,馳騁在殿庭之間,盤旋拍擊,盡顯其妙。表演結束後,趙匡胤爲郭從義賜坐,然後對他說:“你的技藝確實精妙,但這不是將相大臣該做的。”郭從義聽後大感羞愧。
十一、微服出巡
趙匡胤即位後,多次微服出巡民間,臣下以預防不測爲由勸他不要出行。趙匡胤說:“如有天命者,任他自爲之。”據野史記載,一次,趙匡胤在外遇到襲擊,流矢射中乘輦的輦板。趙匡胤見狀,高聲說道:“就算射死我,也未必輪到你當皇帝。”
十二、改革官帽
傳說,趙匡胤一次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事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中惱火,但不露聲色。退朝後,他傳旨屬官,在襆頭紗帽的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並不戴。自此以後,大臣上朝,也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保證了朝堂的嚴肅性。
趙匡胤,這位在中國歷史上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其一生充滿了戲劇性和轉折。他出身於官宦之家,少年時狂放不羈,頗有幾分紈絝子弟的氣質;長大後因得罪朝廷,被迫浪跡天涯,又增添了幾分流浪漢的色彩。然而,正是這樣一位看似“不羈”的人物,在亂世中脫穎而出,成爲結束分裂、統一中國的英雄。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不僅治癒了國家數十年的戰爭創傷,更爲宋王朝三百多年的帝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傳奇誕生
趙匡胤的出生伴隨着諸多異象,彷彿預示着他非凡的一生。他出生時,赤紅的光照滿屋子,奇異的香味過了一晚上都未散去。他身上遍佈金色,三天都未改變。長大後,他容貌威武,器度豁達,有見識的人一眼便知他絕非普通人。他學習騎馬射箭,技藝總是超出常人。一次,他試騎一匹烈馬,甚至沒有給馬套上籠頭。烈馬狂奔至城樓的斜道上,他的額頭狠狠撞在門楣上,人從馬上摔了下來。旁人以爲他必死無疑,然而他卻從地上慢慢起身,繼續追趕馬並躍上馬背,竟一點也沒有受傷。
二、千里送京娘
趙匡胤年少時因得罪朝廷而闖蕩江湖,走遍了天下各地。他曾路過華山,對素不相識的弱女子趙京娘伸出援手。他不圖任何私利,一路護送京娘千里迢迢從山西回到湖北的家中,兄妹相待,坐懷不亂。面對沿途匪徒的滋擾,他憑藉一身正氣和高強武藝,確保京娘安全抵達。這種仗義執言的性格,或許正是他能凝聚天下好漢、成就帝王霸業的關鍵。
三、不徇私情
清流關(今安徽滁州西郊關山中段)之戰後,趙匡胤的父親、時任馬軍副都指揮使趙弘殷率軍在半夜來到城下,傳呼開門。趙匡胤卻說:“父子雖親,但城門開關是國家大事。”於是,他堅持等到天亮,才允許父親進城。這一舉動體現了他對國家責任的堅守,即便面對至親也毫不徇私。
四、爲酒賜名
趙匡胤的父親與他的親家本是同袍,兩家都住在護聖營官舍,交情甚篤。趙匡胤自幼便與賀氏青梅竹馬,兩人常在一起玩耍。賀家有一種自釀的酒,香甜可口,趙匡胤常去品嚐。後來,賀氏因體弱多病,在趙匡胤稱帝前不幸逝世,年僅三十歲。趙匡胤稱帝后,思念愛妻,下旨向賀家索要這種酒及其釀法,並將其賜名爲“鑑湖春”,以此紀念與愛妻的往昔情誼。
五、喜愛讀書
趙匡胤雖是武將出身,卻酷愛讀書,常常手不釋卷。他跟隨後周世宗柴榮平定淮南時,有人向柴榮告密,稱他用幾輛車運載私物,想必都是財寶。柴榮派人檢查,卻發現車中只有幾千卷書籍。柴榮問他:“你是武將,要書有何用?”趙匡胤回答:“我沒有好的計謀獻給陛下,只能多讀書以增長見識。”他稱帝后,也非常尊重和重用讀書人。一次,他遇到難題請教宰相趙普,趙普答不出,而翰林學士竇儀給出了準確答案。趙匡胤深有感觸地說:“宰相須用讀書人!”趙普正是在他的鼓勵下,才變得手不釋卷。
六、雪夜訪趙普
一天雪夜,趙普正在家中讀書,忽報有客人來訪。趙普出門迎接,只見趙匡胤與兩人立於風雪之中。趙普燃炭燒肉,置酒招待。趙匡胤稱呼趙普的妻子爲嫂,君臣相談甚歡。談話的中心是用兵北漢的問題。趙普認爲:“太原(北漢)地處西、北二面,若太原被攻下,宋朝將獨面強敵。不如先削平其他各國,再回頭對付太原,彈丸之地,何足爲懼!”趙匡胤深表贊同,於是決定採用“先南後北”的策略統一中國。
七、正對徐鉉
開寶八年(974年),趙匡胤出兵討伐南唐。南唐後主李煜派給事中周惟簡、修文館學士承旨徐鉉一同前往開封,請求罷兵。徐鉉到後,先說:“李煜無罪,陛下師出無名。李煜以小事大,就好比兒子侍奉父親一樣,並無過失,爲何被征伐?”趙匡胤聽後,應聲而答:“既然是父子,爲何不在一處喫飯?”徐鉉無言以對。
之後,徐鉉再度奉命出使,談到李煜侍奉大國甚爲恭敬,只是因病不能入朝覲見,並非抗拒詔命,請求趙匡胤緩兵以保全一邦性命。言辭頗爲懇切。他與趙匡胤反覆論辯,語調愈加拔高,趙匡胤大怒,按劍直言:“你不用多說什麼,江南沒有什麼罪過。只是天下既爲一家,臥榻之側,豈能容忍他人鼾睡!”徐鉉聞言,惶恐退下。
八、寬厚待人
趙匡胤器量寬宏,不以殺戮服人。有一次,他設宴招待羣臣。翰林學士王著原爲後周世宗柴榮信任的臣子,因醉酒而思念故主,當衆喧譁。羣臣大驚,趙匡胤卻毫不怪罪,命人將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靠近屏風,以袖拭淚,放聲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攙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說王著當衆大哭,思念柴榮,應當嚴懲。趙匡胤說:“王著不過是個酒徒。他從前在世宗幕府,我很熟悉他的脾氣。何況一個書生,就算哭念世宗,又能做什麼?”
九、優待降君
自南北朝以來,降國之君一般都得不到好下場。然而,趙匡胤即位後,出於多種原因,並未對柴氏子孫大加誅戮。他封柴宗訓爲鄭王,在名義上仍屬優待,使其得以善終。
趙匡胤與南漢後主劉鋹之間也發生了一些趣事。劉鋹在南漢時,常置毒酒以毒殺臣下。一日,趙匡胤到講武池,侍從官員大多未至,而劉鋹先到。趙匡胤命人賜他酒,劉鋹以爲趙匡胤要毒殺自己,舉杯大哭說:“臣繼承父祖的基業,抗拒違背朝廷,勞煩王師前來討伐,臣的罪過自然該死,然臣不敢喝這杯酒。”趙匡胤大笑,說道:“朕與人推心置腹,怎麼會有這種事!”於是取酒自飲,命另賜一杯酒給劉鋹。劉鋹大感慚愧,叩頭拜謝。
十、不事浮華
左金吾衛上將軍郭從義擅長擊球。趙匡胤曾經在便殿讓他擊球,郭從義換衣跨驢,馳騁在殿庭之間,盤旋拍擊,盡顯其妙。表演結束後,趙匡胤爲郭從義賜坐,然後對他說:“你的技藝確實精妙,但這不是將相大臣該做的。”郭從義聽後大感羞愧。
十一、微服出巡
趙匡胤即位後,多次微服出巡民間,臣下以預防不測爲由勸他不要出行。趙匡胤說:“如有天命者,任他自爲之。”據野史記載,一次,趙匡胤在外遇到襲擊,流矢射中乘輦的輦板。趙匡胤見狀,高聲說道:“就算射死我,也未必輪到你當皇帝。”
十二、改革官帽
傳說,趙匡胤一次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事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中惱火,但不露聲色。退朝後,他傳旨屬官,在襆頭紗帽的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並不戴。自此以後,大臣上朝,也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保證了朝堂的嚴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