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牙,俗稱洗牙,專業術語稱爲齦上潔治術,是通過醫用潔牙器械去除牙齦上的牙石、菌斑和色漬,並對牙面進行拋光,以延緩菌斑和牙石的再次沉積。這一過程與日常的刷牙、漱口等基礎口腔護理措施不同,它是一種更爲專業的口腔清潔方式。
一、哪些情況下需要洗牙呢?
牙菌斑是牙周病的“罪魁禍首”,即使被清除後,它仍會在牙面上反覆形成。當牙菌斑清除不徹底時,唾液中的礦物鹽會逐漸沉積,形成牙石。牙石的存在會使菌斑與牙齦組織表面緊密接觸,從而引發牙周組織的炎症反應。如果牙菌斑和牙石長時間得不到清理,可能會導致牙齦炎、牙周炎、牙齦出血、口臭等問題,最終甚至會導致牙齒鬆動和脫落。而刷牙和漱口只能起到基礎清潔作用,無法去除牙石。相比之下,洗牙纔是去除齦上菌斑和牙石最有效的方法。此外,當我們食用某些食物和有色飲料時,牙齒上會堆積色素,形成茶漬牙、煙漬牙等。洗牙過程中可以去除部分色素沉着,潔牙完成後,還會用橡皮杯和拋光膏將牙齒表面打磨光滑,從而減緩菌斑的附着和牙石的形成。
二、洗牙誤區
患者:“醫生,網上說洗牙會把牙縫洗大?”
解答:洗完牙後,很多人會感覺牙縫變寬了。那麼,真的是洗牙導致牙縫變寬的嗎?當然不是!牙縫變大可能是由牙齦萎縮引起的。牙齦萎縮分爲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生理性牙齦萎縮是隨着年齡增長而自然出現的現象;而病理性牙齦萎縮則是由於長期不良的口腔衛生習慣導致牙結石、牙齦炎、牙周炎等問題,進而引起牙齦萎縮,其直接後果就是牙縫變大、牙冠變長。在洗牙前,牙石的存在掩蓋了真實的牙縫情況,而一旦清除牙石,真實的牙縫就會顯現出來。
患者:“醫生,網上說洗牙會變得敏感?”
解答:洗完牙後,遇到冷熱刺激時可能會出現牙齒痠痛等情況,讓人感覺牙齒變得敏感。那麼,真的是洗牙導致牙齒敏感的嗎?當然不是!真正讓我們感到敏感的是牙周疾病。正常情況下,牙齒被牙周組織保護,避免了外界刺激。但如果長期不注意口腔衛生,牙結石會覆蓋牙齒和牙齦,破壞牙面,導致牙本質小管外露。洗牙前,牙石的存在使牙齒對冷熱刺激不敏感;而洗牙後,牙石被清除,受傷的牙齒直接暴露在外界環境中,就容易對冷熱產生敏感。
患者:“醫生,網上說洗牙會變得鬆動?”
解答:洗完牙後,很多人會感覺牙齒變得容易鬆動。那麼,真的是洗牙導致牙齒鬆動的嗎?當然不是!牙菌斑會引發牙齦炎、牙周炎等疾病,如果處理不及時,會導致牙周組織和牙槽骨的吸收。牙槽骨是牙齒的重要支撐組織,它穩定牙齒並保持其位置。當牙槽骨吸收時,牙齒周圍的支持骨組織逐漸減少或消失,牙齒必然會出現鬆動。洗牙前,牙石就像牙齒周圍的“水泥牆”,掩蓋了牙齒鬆動的情況;而清除牙石後,牙齒的真實鬆動情況就會顯現出來。
三、多久洗一次牙才合適?
選擇洗牙的頻率時,需要根據個人的口腔健康狀況和生活方式進行評估。對於口腔衛生狀況良好的人,建議每年進行一次常規保健洗牙;對於有口腔疾病的人,如牙周疾病、牙齒鬆動、牙疼等問題,建議每3-6個月洗一次牙;對於戴保持器或活動義齒的人,以及長期吸菸者和經常飲用咖啡的人,也建議每3-6個月洗一次牙。
四、洗牙後要注意哪些呢?
1、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洗牙後,牙菌斑、牙石和色素仍會在牙齒上不斷沉積。因此,要堅持每天採用正確的刷牙方式(巴氏刷牙法),並使用牙線、牙間隙刷等工具清潔牙間隙。
2、避免進食刺激性或過硬的食物:洗牙後的兩週內,要儘量避免過冷、過熱等刺激性食物,減少過硬食物的攝入。
3、避免進食顏色較深的食物:剛洗完牙時,牙齒容易出現外源性着色,因此要儘量避免咖啡、醬油等顏色較深的食物。
4、不要用力吮吸、舔舐或觸碰牙齦:以免引起牙齦出血。
5、定期複查:定期複查有助於及時發現和處理口腔問題,保持口腔健康。
潔牙,俗稱洗牙,專業術語稱爲齦上潔治術,是通過醫用潔牙器械去除牙齦上的牙石、菌斑和色漬,並對牙面進行拋光,以延緩菌斑和牙石的再次沉積。這一過程與日常的刷牙、漱口等基礎口腔護理措施不同,它是一種更爲專業的口腔清潔方式。
一、哪些情況下需要洗牙呢?
牙菌斑是牙周病的“罪魁禍首”,即使被清除後,它仍會在牙面上反覆形成。當牙菌斑清除不徹底時,唾液中的礦物鹽會逐漸沉積,形成牙石。牙石的存在會使菌斑與牙齦組織表面緊密接觸,從而引發牙周組織的炎症反應。如果牙菌斑和牙石長時間得不到清理,可能會導致牙齦炎、牙周炎、牙齦出血、口臭等問題,最終甚至會導致牙齒鬆動和脫落。而刷牙和漱口只能起到基礎清潔作用,無法去除牙石。相比之下,洗牙纔是去除齦上菌斑和牙石最有效的方法。此外,當我們食用某些食物和有色飲料時,牙齒上會堆積色素,形成茶漬牙、煙漬牙等。洗牙過程中可以去除部分色素沉着,潔牙完成後,還會用橡皮杯和拋光膏將牙齒表面打磨光滑,從而減緩菌斑的附着和牙石的形成。
二、洗牙誤區
患者:“醫生,網上說洗牙會把牙縫洗大?”
解答:洗完牙後,很多人會感覺牙縫變寬了。那麼,真的是洗牙導致牙縫變寬的嗎?當然不是!牙縫變大可能是由牙齦萎縮引起的。牙齦萎縮分爲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生理性牙齦萎縮是隨着年齡增長而自然出現的現象;而病理性牙齦萎縮則是由於長期不良的口腔衛生習慣導致牙結石、牙齦炎、牙周炎等問題,進而引起牙齦萎縮,其直接後果就是牙縫變大、牙冠變長。在洗牙前,牙石的存在掩蓋了真實的牙縫情況,而一旦清除牙石,真實的牙縫就會顯現出來。
患者:“醫生,網上說洗牙會變得敏感?”
解答:洗完牙後,遇到冷熱刺激時可能會出現牙齒痠痛等情況,讓人感覺牙齒變得敏感。那麼,真的是洗牙導致牙齒敏感的嗎?當然不是!真正讓我們感到敏感的是牙周疾病。正常情況下,牙齒被牙周組織保護,避免了外界刺激。但如果長期不注意口腔衛生,牙結石會覆蓋牙齒和牙齦,破壞牙面,導致牙本質小管外露。洗牙前,牙石的存在使牙齒對冷熱刺激不敏感;而洗牙後,牙石被清除,受傷的牙齒直接暴露在外界環境中,就容易對冷熱產生敏感。
患者:“醫生,網上說洗牙會變得鬆動?”
解答:洗完牙後,很多人會感覺牙齒變得容易鬆動。那麼,真的是洗牙導致牙齒鬆動的嗎?當然不是!牙菌斑會引發牙齦炎、牙周炎等疾病,如果處理不及時,會導致牙周組織和牙槽骨的吸收。牙槽骨是牙齒的重要支撐組織,它穩定牙齒並保持其位置。當牙槽骨吸收時,牙齒周圍的支持骨組織逐漸減少或消失,牙齒必然會出現鬆動。洗牙前,牙石就像牙齒周圍的“水泥牆”,掩蓋了牙齒鬆動的情況;而清除牙石後,牙齒的真實鬆動情況就會顯現出來。
三、多久洗一次牙才合適?
選擇洗牙的頻率時,需要根據個人的口腔健康狀況和生活方式進行評估。對於口腔衛生狀況良好的人,建議每年進行一次常規保健洗牙;對於有口腔疾病的人,如牙周疾病、牙齒鬆動、牙疼等問題,建議每3-6個月洗一次牙;對於戴保持器或活動義齒的人,以及長期吸菸者和經常飲用咖啡的人,也建議每3-6個月洗一次牙。
四、洗牙後要注意哪些呢?
1、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洗牙後,牙菌斑、牙石和色素仍會在牙齒上不斷沉積。因此,要堅持每天採用正確的刷牙方式(巴氏刷牙法),並使用牙線、牙間隙刷等工具清潔牙間隙。
2、避免進食刺激性或過硬的食物:洗牙後的兩週內,要儘量避免過冷、過熱等刺激性食物,減少過硬食物的攝入。
3、避免進食顏色較深的食物:剛洗完牙時,牙齒容易出現外源性着色,因此要儘量避免咖啡、醬油等顏色較深的食物。
4、不要用力吮吸、舔舐或觸碰牙齦:以免引起牙齦出血。
5、定期複查:定期複查有助於及時發現和處理口腔問題,保持口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