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垮宋朝的最後一顆稻草是什麼?
2023-12-06

北宋王朝經歷了一百六十餘年的發展,在人口、疆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諸多方面都堪稱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國。尤其是其經濟的繁榮與文化的昌盛,在中國歷史上達到了一個巔峯時期。然而,東北地區剛剛崛起的金國,僅用了一年時間,就用鐵騎摧毀了這個龐然大物,其原因何在呢?


一、脆弱的太平盛世

到宋徽宗即位時,北宋似乎進入了一個“太平極盛之世”。從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的細膩敘寫,到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生動描繪,我們都能看到北宋都城汴京的繁榮景象。從人口方面來看,宋徽宗初年,戶數已超過兩千萬,一些學者估計人口已過一億。在農業社會中,人口是衡量國家強弱的重要尺度,而一億人口,加上近百萬的兵力,這在當時的世界上,無疑是首屈一指的大國。從疆域方面看,自崇寧以來,隨着對西夏戰爭的節節勝利,“斥大土宇,靡有寧歲”,直到宣和元年(1119),宋軍在統安城戰敗,才被迫與西夏休兵。此後又攻遼,從金軍手中討得燕雲諸州,增置燕山府及雲中府路。宋徽宗對當時國家的富盛也頗爲自得,常常粉飾太平,好大喜功。詞臣奉命進詩:“四海熙熙萬物和,太平廊廟只賡歌。”

然而,就是這個看上去富強無比的宋王朝,這個擁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宋帝國,在與東北剛剛崛起的小國——金國的較量中,僅一年多的時間,這座外觀金碧輝煌的大廈竟然轟然倒塌,京城陷落,二帝及大批人員被擄,萬民塗炭,其慘狀實在令人觸目驚心。那麼,爲什麼這樣一個貌似富強的帝國會如此不堪一擊?爲什麼這個上億人口的宋王朝會如此迅速地被金兵的鐵騎所摧毀呢?


二、昏庸無道的徽宗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北宋最後的兩個皇帝,及其周圍的人們在北宋王朝最後的日子裏的種種表現,或許能對這個問題有所領悟。

宋徽宗是歷代帝王中屈指可數的天才藝術家,他在音樂、繪畫、書法、棋藝、詩詞等方面確實有着不俗的才華。例如,在書法上他獨創了瘦金體,他的花鳥畫精緻逼真,他還懂音樂,詞也填得不錯。然而,他在處置軍國大事上的昏聵,生活奢侈腐化的程度,手下奸臣貪官的數量,也都和歷代昏君不相上下。他指揮着規模空前的宮殿、後苑等的建造,窮奢極欲,設立造作局、應奉局,開運“花石綱”,揮霍民脂民膏,用之如泥沙而不惜。他還專設行幸局,毫無顧忌地微行於妓館酒肆,追聲逐色,尋花問柳。他縱情於聲色犬馬,竭盡天下之力以自奉,浩大的宮廷開支,完全由人民的血汗在供養。

同時,宋徽宗口頭上也自詡“永惟繼志之重,深念守文之艱”。他很快沿襲了哲宗“紹述”神宗的變法方針,進一步懲罰反變法派,採取了財政、教育諸方面的新政,如繼續方田均稅,重視農田水利,進行鹽法、茶法改革,獎勵開發礦業,還有學校科舉改革等。他加重賦稅,崇奉道教等。他的一系列新政呈現出複雜的情況,不能說其中沒有合理的、有積極意義的成分,但大多是搜刮民脂民膏的內容。而崇奉道教更是荒唐可笑,他自封“教主道君皇帝”,一大批自吹道術高明的道士被徽宗尊爲上賓,玩着自欺欺人的把戲。

儘管官場上一片烏煙瘴氣,宋徽宗仍在標榜要懲治腐敗,針對官員的受賄作弊,朝廷也處分了一批官員。然而,其體制中沒有多少權力制衡機制,尤其是對最高當局,基本上沒有監督能力。其體制腐敗的根子就在皇帝本人,他其實就是最大的受賄者,他周圍一大批高級貪污犯更備受皇帝的青睞,恩賞有加。


二、一代不如一代

宣和七年十二月,面對金兵大舉南侵,宋徽宗嚇得急忙把皇位傳給了兒子宋欽宗。宋欽宗也是一個生性懦弱的君主,屢次要棄開封城南逃,被李綱苦苦勸阻:“祖宗社稷,豈可拱手讓人,唯有死守。”臨危受命的李綱,在京城四面圍牆排兵佈陣,配備防守器械,派精兵把手城外糧倉,防止敵軍偷襲。當金兵兵臨城下的時候,李綱親自登城督戰,一次次地擊退金兵進攻。金兵見攻城無望,遂使出誘降的計策,而恐慌至極的欽宗很快就答應了議和條件,割讓土地。

是年二月,金兵撤退,開封困局得以解除。然而,李綱因爲反對議和冒死上諫而被貶謫出京。結果就在當年十二月,金兵捲土重來,第二次圍困開封。欽宗慌亂中想起了李綱,急召李綱入京,但一切都太遲了。就在李綱星夜兼程奔來的路上,開封就被金兵攻破,徽欽二帝也被劫虜北去,是爲“靖康之難”,北宋滅亡。

公元1127年五月,宋徽宗的另一個兒子趙構逃到南京,即位爲帝,即宋高宗,重建宋朝,後稱爲南宋,以後定都臨安,即現在的杭州。趙構是個自私又懦弱的皇帝,他根本不想打敗金兵,收復失地,迎回二帝,而只是想着保住自己的皇位,苟且偷安,直把杭州作汴州。他任用金國派到南宋進行誘降活動的秦檜爲宰相。紹興十一年,他解除岳飛、韓世忠等大將的兵權,向金表示堅決議和的決心。不久,他與秦檜製造岳飛父子謀反冤案,以“莫須有”的罪名加以殺害,遂同金朝簽訂了屈辱投降的紹興和議,雙方以秦嶺淮河爲界。


三、封建體制的侷限

南宋中後期奸相頻出,朝政糜爛腐敗,而處於漠北草原的蒙古人開始崛起。1206年,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征服金國後開始大舉入侵南宋。南宋軍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南宋都城臨安被攻佔,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戰敗,宋末帝趙昺隨陸秀夫揹着跳海而死,南宋滅亡。

這使我們不禁思考:爲什麼面對如此卑鄙、昏聵的君主統治,人民卻根本無可奈何?人民幾乎沒有任何選擇的權力,只能聽從命運的安排:來一個所謂的“好”皇帝,便以爲是人民的大救星,感謝帝王恩賜的太平盛世;遇到昏君暴主,也只好痛苦地承受,同時許多人仍在高歌皇恩浩蕩。最多隻有少數人在做一些無謂的上書痛陳之類的抗爭。這就是中國傳統君主專制體制的運作特色。這個體制有時也的確能構造起外表相當金碧輝煌的大廈,然而它絕不是建立在一個堅實的基礎之上,其質地是極其脆弱的。

約一百五十年後,蒙古鐵騎也只用了一年多時間,就從北方勢如破竹般地南下,攻克南宋都城臨安。皇帝與後宮、衆臣數千人被俘北遷,靖康之難一幕又逼真地重演,元政權很快就取代了宋王朝。通過上述的實例分析,你是否領悟到這座大廈突然轟然倒塌的主要原因呢?

壓垮宋朝的最後一顆稻草是什麼?

北宋王朝經歷了一百六十餘年的發展,在人口、疆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諸多方面都堪稱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國。尤其是其經濟的繁榮與文化的昌盛,在中國歷史上達到了一個巔峯時期。然而,東北地區剛剛崛起的金國,僅用了一年時間,就用鐵騎摧毀了這個龐然大物,其原因何在呢?


一、脆弱的太平盛世

到宋徽宗即位時,北宋似乎進入了一個“太平極盛之世”。從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的細膩敘寫,到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生動描繪,我們都能看到北宋都城汴京的繁榮景象。從人口方面來看,宋徽宗初年,戶數已超過兩千萬,一些學者估計人口已過一億。在農業社會中,人口是衡量國家強弱的重要尺度,而一億人口,加上近百萬的兵力,這在當時的世界上,無疑是首屈一指的大國。從疆域方面看,自崇寧以來,隨着對西夏戰爭的節節勝利,“斥大土宇,靡有寧歲”,直到宣和元年(1119),宋軍在統安城戰敗,才被迫與西夏休兵。此後又攻遼,從金軍手中討得燕雲諸州,增置燕山府及雲中府路。宋徽宗對當時國家的富盛也頗爲自得,常常粉飾太平,好大喜功。詞臣奉命進詩:“四海熙熙萬物和,太平廊廟只賡歌。”

然而,就是這個看上去富強無比的宋王朝,這個擁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宋帝國,在與東北剛剛崛起的小國——金國的較量中,僅一年多的時間,這座外觀金碧輝煌的大廈竟然轟然倒塌,京城陷落,二帝及大批人員被擄,萬民塗炭,其慘狀實在令人觸目驚心。那麼,爲什麼這樣一個貌似富強的帝國會如此不堪一擊?爲什麼這個上億人口的宋王朝會如此迅速地被金兵的鐵騎所摧毀呢?


二、昏庸無道的徽宗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北宋最後的兩個皇帝,及其周圍的人們在北宋王朝最後的日子裏的種種表現,或許能對這個問題有所領悟。

宋徽宗是歷代帝王中屈指可數的天才藝術家,他在音樂、繪畫、書法、棋藝、詩詞等方面確實有着不俗的才華。例如,在書法上他獨創了瘦金體,他的花鳥畫精緻逼真,他還懂音樂,詞也填得不錯。然而,他在處置軍國大事上的昏聵,生活奢侈腐化的程度,手下奸臣貪官的數量,也都和歷代昏君不相上下。他指揮着規模空前的宮殿、後苑等的建造,窮奢極欲,設立造作局、應奉局,開運“花石綱”,揮霍民脂民膏,用之如泥沙而不惜。他還專設行幸局,毫無顧忌地微行於妓館酒肆,追聲逐色,尋花問柳。他縱情於聲色犬馬,竭盡天下之力以自奉,浩大的宮廷開支,完全由人民的血汗在供養。

同時,宋徽宗口頭上也自詡“永惟繼志之重,深念守文之艱”。他很快沿襲了哲宗“紹述”神宗的變法方針,進一步懲罰反變法派,採取了財政、教育諸方面的新政,如繼續方田均稅,重視農田水利,進行鹽法、茶法改革,獎勵開發礦業,還有學校科舉改革等。他加重賦稅,崇奉道教等。他的一系列新政呈現出複雜的情況,不能說其中沒有合理的、有積極意義的成分,但大多是搜刮民脂民膏的內容。而崇奉道教更是荒唐可笑,他自封“教主道君皇帝”,一大批自吹道術高明的道士被徽宗尊爲上賓,玩着自欺欺人的把戲。

儘管官場上一片烏煙瘴氣,宋徽宗仍在標榜要懲治腐敗,針對官員的受賄作弊,朝廷也處分了一批官員。然而,其體制中沒有多少權力制衡機制,尤其是對最高當局,基本上沒有監督能力。其體制腐敗的根子就在皇帝本人,他其實就是最大的受賄者,他周圍一大批高級貪污犯更備受皇帝的青睞,恩賞有加。


二、一代不如一代

宣和七年十二月,面對金兵大舉南侵,宋徽宗嚇得急忙把皇位傳給了兒子宋欽宗。宋欽宗也是一個生性懦弱的君主,屢次要棄開封城南逃,被李綱苦苦勸阻:“祖宗社稷,豈可拱手讓人,唯有死守。”臨危受命的李綱,在京城四面圍牆排兵佈陣,配備防守器械,派精兵把手城外糧倉,防止敵軍偷襲。當金兵兵臨城下的時候,李綱親自登城督戰,一次次地擊退金兵進攻。金兵見攻城無望,遂使出誘降的計策,而恐慌至極的欽宗很快就答應了議和條件,割讓土地。

是年二月,金兵撤退,開封困局得以解除。然而,李綱因爲反對議和冒死上諫而被貶謫出京。結果就在當年十二月,金兵捲土重來,第二次圍困開封。欽宗慌亂中想起了李綱,急召李綱入京,但一切都太遲了。就在李綱星夜兼程奔來的路上,開封就被金兵攻破,徽欽二帝也被劫虜北去,是爲“靖康之難”,北宋滅亡。

公元1127年五月,宋徽宗的另一個兒子趙構逃到南京,即位爲帝,即宋高宗,重建宋朝,後稱爲南宋,以後定都臨安,即現在的杭州。趙構是個自私又懦弱的皇帝,他根本不想打敗金兵,收復失地,迎回二帝,而只是想着保住自己的皇位,苟且偷安,直把杭州作汴州。他任用金國派到南宋進行誘降活動的秦檜爲宰相。紹興十一年,他解除岳飛、韓世忠等大將的兵權,向金表示堅決議和的決心。不久,他與秦檜製造岳飛父子謀反冤案,以“莫須有”的罪名加以殺害,遂同金朝簽訂了屈辱投降的紹興和議,雙方以秦嶺淮河爲界。


三、封建體制的侷限

南宋中後期奸相頻出,朝政糜爛腐敗,而處於漠北草原的蒙古人開始崛起。1206年,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征服金國後開始大舉入侵南宋。南宋軍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南宋都城臨安被攻佔,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戰敗,宋末帝趙昺隨陸秀夫揹着跳海而死,南宋滅亡。

這使我們不禁思考:爲什麼面對如此卑鄙、昏聵的君主統治,人民卻根本無可奈何?人民幾乎沒有任何選擇的權力,只能聽從命運的安排:來一個所謂的“好”皇帝,便以爲是人民的大救星,感謝帝王恩賜的太平盛世;遇到昏君暴主,也只好痛苦地承受,同時許多人仍在高歌皇恩浩蕩。最多隻有少數人在做一些無謂的上書痛陳之類的抗爭。這就是中國傳統君主專制體制的運作特色。這個體制有時也的確能構造起外表相當金碧輝煌的大廈,然而它絕不是建立在一個堅實的基礎之上,其質地是極其脆弱的。

約一百五十年後,蒙古鐵騎也只用了一年多時間,就從北方勢如破竹般地南下,攻克南宋都城臨安。皇帝與後宮、衆臣數千人被俘北遷,靖康之難一幕又逼真地重演,元政權很快就取代了宋王朝。通過上述的實例分析,你是否領悟到這座大廈突然轟然倒塌的主要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