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忽必烈在看了《周易》中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後,將自己建立的政權定名爲“元”,這說明忽必烈受漢化的程度之深。但元朝只有97年的國祚,並沒有像忽必烈希望的那樣“與天同壽,澤被萬世”。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元朝短暫的生命歷程中,還是給中國歷史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領土:開疆拓土
自唐代滅亡之後,中國迎來了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之後則是宋、遼、金、西夏、吐蕃、大理之間的並存。宋朝雖繼承華夏正統,但其疆域從未達到像漢唐一樣的輝煌。而元朝的出現,結束了這種近360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元朝的疆域大大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基本奠定了現在中國的版圖。更重要的是,西藏在元朝時第一次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據《元史·地理志》記載,元代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雲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如今皆賦役之,比於內陸。元朝不僅疆域大大超出漢唐極盛之時,還對邊疆加強了管理,使得國家的統一和邊疆的穩定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政治:行省制度
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總理全國行政事務的同時,在地方推行行省制,統轄地方軍事、行政、財政事務等。當時全國共分設11個行省,其中包括了唐代時所謂的“羈縻之州”。元朝的行省制,是對秦漢以來郡縣制的發展,對後來的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劃帶來了深遠影響。它使帝國中央在中央集權的同時,也能對地方進行有效管理,確保了國家的高效運轉和穩定。
三、經濟:四面開花
元朝經濟上大體以農業爲主,其整體生產力雖不如宋朝,但在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量、水利建設和棉花廣泛種植方面還是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只是各地區發展非常不平衡。
蒙古貴族在西征、滅金滅宋的戰爭中,俘虜了大批手工業者,都集中到官營手工業局、院。元朝統一後,手工業局、院遍佈全國各地。這些官營的手工業場所規模較大,分工較細,能工巧匠較多,因而生產有了很大發展。不過,官營手工業的發達也對民間手工業有一定的限制。
此外,元朝對外交流持開放態度,比較提倡商業,使得商品經濟十分繁榮,元朝的海上貿易遠超唐宋。這些使得它成爲當時相當富裕的國家。元朝的經濟繁榮不僅體現在國內,還通過對外貿易影響了世界。
四、民族:互通融合
元朝的大統一爲國內各民族的融合交流提供了有利條件,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又一個民族融合的高峯。
漢族與少數民族長期雜處,互通婚姻。進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以及其他色目人,與漢人逐漸融合爲一體,蒙古人也逐漸漢化。儘管漢人和南人在元朝的地位較爲低下,但各少數民族還是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漢化非常明顯。這些少數民族仍保存着一些他們獨特的習俗和信仰,後來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五、交通:南北暢順
元朝不僅有完備的驛傳制度,而且注重發展漕運和海運。元滅南宋後,爲了使南方糧食能運到北方,開闢了南北海運線。
隋朝時開鑿的大運河在宋、金時已不通暢,元世祖對運河進行了疏浚與整修。分別開挖了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自此元代運河航線不必繞道洛陽,全程縮短了約900公里。這對於加強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和鞏固國家統一發揮了巨大作用。
元朝是中外交流、經濟文化交流十分活躍的時期。陸路可以通達波斯、敘利亞、斡羅思和歐洲其他國家。海路通日本、朝鮮、東南亞、印度、波斯灣,以至非洲各地。各國旅行家在元代來往頻繁,《馬可波羅遊記》成爲歐洲人瞭解中國及亞洲的重要來源,對後來的地理大發現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六、文化:兼容幷包
元代在民族文化上採用相對寬鬆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並鼓勵國內各民族進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元朝還包容和接納歐洲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甚至允許歐洲人在元朝做官和通婚。
兼容幷包的相對自由的學術環境促成了元代文化的繁榮和進步,使元朝成爲繼漢唐宋後又一個文化高峯。元代的文化成就不僅體現在文學、藝術、科學等方面,還通過對外交流影響了世界。
以上這些是元朝對中國歷史做出的貢獻。然而,也不可否認元朝征服的破壞性,有些甚至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做法,這些也是元帝國短命的重要因素,這裏就不再贅述。
據說忽必烈在看了《周易》中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後,將自己建立的政權定名爲“元”,這說明忽必烈受漢化的程度之深。但元朝只有97年的國祚,並沒有像忽必烈希望的那樣“與天同壽,澤被萬世”。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元朝短暫的生命歷程中,還是給中國歷史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領土:開疆拓土
自唐代滅亡之後,中國迎來了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之後則是宋、遼、金、西夏、吐蕃、大理之間的並存。宋朝雖繼承華夏正統,但其疆域從未達到像漢唐一樣的輝煌。而元朝的出現,結束了這種近360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元朝的疆域大大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基本奠定了現在中國的版圖。更重要的是,西藏在元朝時第一次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據《元史·地理志》記載,元代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雲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如今皆賦役之,比於內陸。元朝不僅疆域大大超出漢唐極盛之時,還對邊疆加強了管理,使得國家的統一和邊疆的穩定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政治:行省制度
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總理全國行政事務的同時,在地方推行行省制,統轄地方軍事、行政、財政事務等。當時全國共分設11個行省,其中包括了唐代時所謂的“羈縻之州”。元朝的行省制,是對秦漢以來郡縣制的發展,對後來的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劃帶來了深遠影響。它使帝國中央在中央集權的同時,也能對地方進行有效管理,確保了國家的高效運轉和穩定。
三、經濟:四面開花
元朝經濟上大體以農業爲主,其整體生產力雖不如宋朝,但在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量、水利建設和棉花廣泛種植方面還是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只是各地區發展非常不平衡。
蒙古貴族在西征、滅金滅宋的戰爭中,俘虜了大批手工業者,都集中到官營手工業局、院。元朝統一後,手工業局、院遍佈全國各地。這些官營的手工業場所規模較大,分工較細,能工巧匠較多,因而生產有了很大發展。不過,官營手工業的發達也對民間手工業有一定的限制。
此外,元朝對外交流持開放態度,比較提倡商業,使得商品經濟十分繁榮,元朝的海上貿易遠超唐宋。這些使得它成爲當時相當富裕的國家。元朝的經濟繁榮不僅體現在國內,還通過對外貿易影響了世界。
四、民族:互通融合
元朝的大統一爲國內各民族的融合交流提供了有利條件,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又一個民族融合的高峯。
漢族與少數民族長期雜處,互通婚姻。進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以及其他色目人,與漢人逐漸融合爲一體,蒙古人也逐漸漢化。儘管漢人和南人在元朝的地位較爲低下,但各少數民族還是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漢化非常明顯。這些少數民族仍保存着一些他們獨特的習俗和信仰,後來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五、交通:南北暢順
元朝不僅有完備的驛傳制度,而且注重發展漕運和海運。元滅南宋後,爲了使南方糧食能運到北方,開闢了南北海運線。
隋朝時開鑿的大運河在宋、金時已不通暢,元世祖對運河進行了疏浚與整修。分別開挖了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自此元代運河航線不必繞道洛陽,全程縮短了約900公里。這對於加強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和鞏固國家統一發揮了巨大作用。
元朝是中外交流、經濟文化交流十分活躍的時期。陸路可以通達波斯、敘利亞、斡羅思和歐洲其他國家。海路通日本、朝鮮、東南亞、印度、波斯灣,以至非洲各地。各國旅行家在元代來往頻繁,《馬可波羅遊記》成爲歐洲人瞭解中國及亞洲的重要來源,對後來的地理大發現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六、文化:兼容幷包
元代在民族文化上採用相對寬鬆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並鼓勵國內各民族進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元朝還包容和接納歐洲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甚至允許歐洲人在元朝做官和通婚。
兼容幷包的相對自由的學術環境促成了元代文化的繁榮和進步,使元朝成爲繼漢唐宋後又一個文化高峯。元代的文化成就不僅體現在文學、藝術、科學等方面,還通過對外交流影響了世界。
以上這些是元朝對中國歷史做出的貢獻。然而,也不可否認元朝征服的破壞性,有些甚至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做法,這些也是元帝國短命的重要因素,這裏就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