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婆,不應該只是傳說!
2024-01-03

黃道婆(1245—1330年),又名黃婆或黃母,是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徐彙區華涇鎮)人。她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和技術改革家。由於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她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她被譽爲“布業的始祖”。


一、黎族同胞的饋贈

中國歷史的每一個朝代,幾乎都以戰亂終結,南宋也不例外。南宋末年,連年的民族戰爭導致殺戮不斷,生靈塗炭,糧田荒蕪,百姓生活困苦。

出生於松江烏泥涇(今上海華涇鎮)的黃道婆,與大多數江南百姓一樣,爲了躲避戰亂,南下逃生。她一路逃到了海南島的南部地區崖州,也就是現在的海南省三亞市附近。

崖州是黎族人的居住地,黎族人以種植棉花爲生。善良的黎族人民收留了黃道婆。她辛勤耕耘,融入了當地的生活,並從黎族同胞那裏學會了原始的棉紡織技術。

元朝滅南宋後,大規模的戰爭和殺戮結束,國家再次統一,百姓過上了相對平靜的生活。元朝元貞年間,約公元1296年左右,在海南崖州生活了幾十年的黃道婆,回到了松江老家。

當時,普通漢人百姓的衣料和牀上用品,除了少部分絲綢和動物毛皮外,主要還是以麻布爲主。中國有個成語叫“衣錦還鄉”,其中“錦”指的是織有不同顏色和圖案的絲綢。然而,身爲平民百姓的黃道婆還鄉時,一定不是“衣錦還鄉”,而是穿着自己紡織並縫製的棉布衣回到家鄉。而且,她一定隨身帶了一種極其貴重的東西——棉花種子。

遺憾的是,歷史上沒有任何文字記載棉花是如何由熱帶地區引種到亞熱帶地區,併成功實現大面積播種的。當然,更重要的是,黃道婆在黎族人原始的棉紡織技術基礎上,發明創造了一整套先進的棉紡織(手工)機械,從而實現了棉紡織的規模生產。

由此,地處江南的松江地區拉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手工業變革的帷幕。這次變革涉及農業、手工業機械製造、力學、物理學(古稱“格致”)、數學、測量學等科學與技術的諸多領域,使得當時的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突飛猛進,從而奠定了後來明、清兩代規模化手工業生產的基礎。


二、黃道婆的“四大發明”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她在棉紡織領域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棉花脫籽機(軋花機):在當時的江南地區,絲織業和麻紡織業已經相當發達。然而,黎族人主要採取手工脫籽的方法剝離棉籽,效率低下。黃道婆發明的棉花脫籽機,使得棉花脫籽的效率和產量得到了極大提高。這種機器在上海地區俗稱“軋花機”,“軋”是滬語,音讀“ga”去聲。軋花機的發明與應用,是我國古代棉紡織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標誌着我國棉紡織業在公元1297年前後進入了手工業機器化的時代。

2、手工彈棉機:這是一個絕妙的發明!它的結構非常簡單,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彈弓”,二是“敲椎”。“彈弓”呈弧形,操作時掛在肩膀上。弓架用藤或竹製成,弓弦用“羊腸線”製成。手工彈棉機上的弓弦平時處於放鬆狀態,使用時才緊繃在弓架上。操作時,操作者把機器掛在肩膀上,隨着肩膀的轉動或腳步的移動,可以靈活操作,而且彈出的棉花纖維不易折斷,質量特別好。手工彈棉機不僅可以加工新棉花,還可以翻新舊棉絮。這種多功能機械一直流傳到今天,即使有改進,也只在弓弦部分,將原來的“羊腸線”改成了現在的“鋼絲”。

3、紡紗機:在棉布的生產過程中,軋棉花是第一道工序,彈棉花是第二道工序,而紡紗則是第三道工序。黃道婆參考了黎族人的棉紡織原始技術,加以進一步發展和改造,成功製造出了“單錠手搖紡紗機”,簡稱“單錠機”。稍後,又在“單錠機”的基礎上,發明製造了“三錠機”。“三錠機”的工作效率是“單錠機”的三倍。“三錠機”的發明,標誌着我國古代機械製造在元代已經由簡單機械朝複雜機械發展。棉布的產量與紗錠的數量密切相關。“三錠機”的出現,不僅可以提高紗錠的產量,更重要的是它採用了“曲軸連桿”的機械結構。

4、棉織布機:織棉布是棉紡織的第四道工序,也是當時的最後一道工序。有了“棉織機”以後,人們就可以隨心所欲地編織棉布了。棉布的價格遠遠低於絲綢,而產量卻遠遠超過絲綢。因此,漢族地區的百姓也漸漸用上了質地細膩、柔軟的棉布。在日常生活中,舒適、體貼入微的棉布逐步取代了麻布,佔據了主要地位。


三、她給世人留下什麼

明清兩朝將近六百年的時間內,無論是棉紡織業,還是其他手工業、科學與技術等領域的貢獻,始終很難超越前朝。在西方“洋布”大量涌入之前,大約有500餘年的時間,我國境內的百姓,至少是漢族地區的百姓,始終採用黃道婆發明和改進的機械,生產棉紡織品。

好在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全都離不開科學與技術。古代的科學與技術,就其科學的部分,已經融入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其技術的部分,大多數通過師傅們的言傳身教,由徒子徒孫們繼承和發展了下來,傳至今時今日。

儘管黃道婆沒有專門的著作,也沒有“正史”記載,但這並不影響她的歷史影響。值得慶幸的是,元朝的陶宗儀先生在他的著作《輟耕錄》中留下了一些記錄,這也是現在所能看到的有關黃道婆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自從元朝上半葉起,由於黃道婆等人的貢獻以及百姓們的不懈努力,松江地區乃至整個江南,在短時間內發展成爲全國的棉花種植中心和棉紡織手工業中心,以致形成了如明代張所望《梧潯雜佩》所載“吾鬆以棉布衣被天下”,成了當時中國最繁華、最富裕的地區之一。

黃道婆,不應該只是傳說!

黃道婆(1245—1330年),又名黃婆或黃母,是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徐彙區華涇鎮)人。她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和技術改革家。由於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她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她被譽爲“布業的始祖”。


一、黎族同胞的饋贈

中國歷史的每一個朝代,幾乎都以戰亂終結,南宋也不例外。南宋末年,連年的民族戰爭導致殺戮不斷,生靈塗炭,糧田荒蕪,百姓生活困苦。

出生於松江烏泥涇(今上海華涇鎮)的黃道婆,與大多數江南百姓一樣,爲了躲避戰亂,南下逃生。她一路逃到了海南島的南部地區崖州,也就是現在的海南省三亞市附近。

崖州是黎族人的居住地,黎族人以種植棉花爲生。善良的黎族人民收留了黃道婆。她辛勤耕耘,融入了當地的生活,並從黎族同胞那裏學會了原始的棉紡織技術。

元朝滅南宋後,大規模的戰爭和殺戮結束,國家再次統一,百姓過上了相對平靜的生活。元朝元貞年間,約公元1296年左右,在海南崖州生活了幾十年的黃道婆,回到了松江老家。

當時,普通漢人百姓的衣料和牀上用品,除了少部分絲綢和動物毛皮外,主要還是以麻布爲主。中國有個成語叫“衣錦還鄉”,其中“錦”指的是織有不同顏色和圖案的絲綢。然而,身爲平民百姓的黃道婆還鄉時,一定不是“衣錦還鄉”,而是穿着自己紡織並縫製的棉布衣回到家鄉。而且,她一定隨身帶了一種極其貴重的東西——棉花種子。

遺憾的是,歷史上沒有任何文字記載棉花是如何由熱帶地區引種到亞熱帶地區,併成功實現大面積播種的。當然,更重要的是,黃道婆在黎族人原始的棉紡織技術基礎上,發明創造了一整套先進的棉紡織(手工)機械,從而實現了棉紡織的規模生產。

由此,地處江南的松江地區拉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手工業變革的帷幕。這次變革涉及農業、手工業機械製造、力學、物理學(古稱“格致”)、數學、測量學等科學與技術的諸多領域,使得當時的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突飛猛進,從而奠定了後來明、清兩代規模化手工業生產的基礎。


二、黃道婆的“四大發明”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她在棉紡織領域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棉花脫籽機(軋花機):在當時的江南地區,絲織業和麻紡織業已經相當發達。然而,黎族人主要採取手工脫籽的方法剝離棉籽,效率低下。黃道婆發明的棉花脫籽機,使得棉花脫籽的效率和產量得到了極大提高。這種機器在上海地區俗稱“軋花機”,“軋”是滬語,音讀“ga”去聲。軋花機的發明與應用,是我國古代棉紡織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標誌着我國棉紡織業在公元1297年前後進入了手工業機器化的時代。

2、手工彈棉機:這是一個絕妙的發明!它的結構非常簡單,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彈弓”,二是“敲椎”。“彈弓”呈弧形,操作時掛在肩膀上。弓架用藤或竹製成,弓弦用“羊腸線”製成。手工彈棉機上的弓弦平時處於放鬆狀態,使用時才緊繃在弓架上。操作時,操作者把機器掛在肩膀上,隨着肩膀的轉動或腳步的移動,可以靈活操作,而且彈出的棉花纖維不易折斷,質量特別好。手工彈棉機不僅可以加工新棉花,還可以翻新舊棉絮。這種多功能機械一直流傳到今天,即使有改進,也只在弓弦部分,將原來的“羊腸線”改成了現在的“鋼絲”。

3、紡紗機:在棉布的生產過程中,軋棉花是第一道工序,彈棉花是第二道工序,而紡紗則是第三道工序。黃道婆參考了黎族人的棉紡織原始技術,加以進一步發展和改造,成功製造出了“單錠手搖紡紗機”,簡稱“單錠機”。稍後,又在“單錠機”的基礎上,發明製造了“三錠機”。“三錠機”的工作效率是“單錠機”的三倍。“三錠機”的發明,標誌着我國古代機械製造在元代已經由簡單機械朝複雜機械發展。棉布的產量與紗錠的數量密切相關。“三錠機”的出現,不僅可以提高紗錠的產量,更重要的是它採用了“曲軸連桿”的機械結構。

4、棉織布機:織棉布是棉紡織的第四道工序,也是當時的最後一道工序。有了“棉織機”以後,人們就可以隨心所欲地編織棉布了。棉布的價格遠遠低於絲綢,而產量卻遠遠超過絲綢。因此,漢族地區的百姓也漸漸用上了質地細膩、柔軟的棉布。在日常生活中,舒適、體貼入微的棉布逐步取代了麻布,佔據了主要地位。


三、她給世人留下什麼

明清兩朝將近六百年的時間內,無論是棉紡織業,還是其他手工業、科學與技術等領域的貢獻,始終很難超越前朝。在西方“洋布”大量涌入之前,大約有500餘年的時間,我國境內的百姓,至少是漢族地區的百姓,始終採用黃道婆發明和改進的機械,生產棉紡織品。

好在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全都離不開科學與技術。古代的科學與技術,就其科學的部分,已經融入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其技術的部分,大多數通過師傅們的言傳身教,由徒子徒孫們繼承和發展了下來,傳至今時今日。

儘管黃道婆沒有專門的著作,也沒有“正史”記載,但這並不影響她的歷史影響。值得慶幸的是,元朝的陶宗儀先生在他的著作《輟耕錄》中留下了一些記錄,這也是現在所能看到的有關黃道婆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自從元朝上半葉起,由於黃道婆等人的貢獻以及百姓們的不懈努力,松江地區乃至整個江南,在短時間內發展成爲全國的棉花種植中心和棉紡織手工業中心,以致形成了如明代張所望《梧潯雜佩》所載“吾鬆以棉布衣被天下”,成了當時中國最繁華、最富裕的地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