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79年崖山海戰統一中國,到1368年元朝滅亡,元朝統治中國的時間還不到90年。作爲曾經擁有世界最大版圖的強大帝國,元朝爲啥這麼快就滅亡了呢?
1.戰爭不停,百姓遭殃
不管元朝是從1206年蒙古汗國成立算起,還是從1271年改國號爲“大元”算起,一直到1368年滅亡,元朝真正沒有戰爭的年份只有22年。從1280年元朝統一中國後,元朝就沒有像其他朝代那樣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從1280年到1284年,元朝不僅忙着打日本、安南、緬甸,還得應付國內此起彼伏的“抗元復宋”起義。這些起義最後被鎮壓了,但元朝的用兵規模一點也不比“元滅宋”戰爭小。
之後的幾十年,全國各地幾乎每年都有起義,加上元朝內部的各種內訌戰爭,元朝簡直就是個“戰爭機器”。在1206年到1280年期間,元朝的戰爭大多是“三光”政策,打到哪兒就破壞到哪兒,只有雲南等少數地區例外。從這個角度看,元帝國確實是個強大的“戰爭機器”,但這種靠戰爭維持的帝國,其實是很脆弱的。直到1351年元末農民起義爆發之前,元朝都還算得上是個“壯年漢子”,即使之後“內部受傷”,面對起義的輪番打擊,還是堅持了近二十年。
2.兄弟內訌,自毀長城
1295年,忽必烈剛去世的時候,元朝的基業還很厚實。但很可惜,元成宗去世後,元朝就開始內訌了。元成宗是忽必烈欽點的接班人,如果他能活得久一點,忽必烈的治國方略或許還能延續下去。可惜元成宗只在位13年就去世了。
成宗死後,武宗繼位,並立弟弟(仁宗)爲儲君,約定弟弟死後傳位給武宗的兒子。但仁宗最後違背了約定,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後代,這就引發了元中期一系列血腥政變。元朝頻繁更換皇帝,削弱了內部的凝聚力。各派系勢力不知道該何去何從,引發了內亂,就像一個緊握的拳頭終於鬆開了。
1351年,劉福通趁機第一個豎起了推翻元朝的義旗。那時候的元朝其實還很強大,但劉福通利用了元朝內部各自爲政的時機(伯顏專權)。廢黜伯顏後,元惠宗不但沒意識到“是元朝自己製造了混亂”,反而把劉福通的起義當作普通事件,結果讓元末農民起義迅速壯大起來。
3.“羣蟻咬象”,元朝難逃一劫
無論是劉福通的起義還是朱元璋的起義,義軍隊伍成分都很複雜。和中國古代其他起義不同的是,元末農民起義隊伍已經超越了普通“農民”起義的範疇。
元朝爲了維護蒙古貴族的統治,把全國人口不分民族種族進行了強制性分化:蒙古人是一等人,西域居民是二等“色目人”,原金國境內的漢人、契丹人、女真人以及雲南人是三等“漢人”,而淮河以南的大部分人口則是四等“南人”或“蠻人”。
這種人口劃分導致了什麼結果呢?當蒙古人和南人發生衝突時,二等“色目人”由於遠在西域,基本可以忽略不計;而三等“漢人”則會左右觀望,在局勢明朗之前不會輕易站隊。這樣一來,衝突就變成了“蒙古人”和“南人”之間的對峙。在人口優勢上,“蒙古人”一開始就輸了一大截。因爲“南人”中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商人、小地主、知識分子等(不分民族),當這些階層聯合起來時,力量是元朝政府始料未及的。
換句話說,元末的“農民”起義實際上是“南人起義”,其實質就是兩大人口等級的正面對抗。元朝一開始就犯了個錯誤,把人口最多的羣體定義爲“四等人”,這等於爲自己培養了最具潛力的抵抗對手。元末義軍就像一羣螞蟻,通過分段牽制、輪番啃咬,最終把龐大的元朝這頭“大象”蠶食殆盡。這個過程居然持續了近二十年,而元朝也只是被趕回了漠北。退回大漠後的元軍還曾組織過兩次大規模反攻大都的戰爭,直到“北元”最後被韃靼所滅,已經是明朝建立三十年後的事情了。所以說,元朝這頭“大象”還是很經“啃”的。
4.歷史意外,“盛年而逝”
從建立到退居漠北之前,元朝的實力一直很強。它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作爲“外族人”,元朝給自己樹立了太多潛在敵人。當元朝皇帝犯下許多皇帝都曾犯過的錯誤時,這些敵人就瞅準了機會,一哄而上,把元朝分而“啃”之。
元朝其實是個“盛年而逝”的悲壯朝代,因爲它遠還沒到殘舊老化的地步。和秦朝、隋朝不一樣的是,秦隋兩朝都是在晚期才爆發農民起義,進而被推翻政權。但對於元朝來說,不斷的戰爭與持續的起義只是它的常態。確切地說,元朝在這樣的常態下走向滅亡,只是個歷史意外,而非歷史的必然進程。元之後的大清正是吸取了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教訓,纔有了清朝近三百年的江山。
從1279年崖山海戰統一中國,到1368年元朝滅亡,元朝統治中國的時間還不到90年。作爲曾經擁有世界最大版圖的強大帝國,元朝爲啥這麼快就滅亡了呢?
1.戰爭不停,百姓遭殃
不管元朝是從1206年蒙古汗國成立算起,還是從1271年改國號爲“大元”算起,一直到1368年滅亡,元朝真正沒有戰爭的年份只有22年。從1280年元朝統一中國後,元朝就沒有像其他朝代那樣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從1280年到1284年,元朝不僅忙着打日本、安南、緬甸,還得應付國內此起彼伏的“抗元復宋”起義。這些起義最後被鎮壓了,但元朝的用兵規模一點也不比“元滅宋”戰爭小。
之後的幾十年,全國各地幾乎每年都有起義,加上元朝內部的各種內訌戰爭,元朝簡直就是個“戰爭機器”。在1206年到1280年期間,元朝的戰爭大多是“三光”政策,打到哪兒就破壞到哪兒,只有雲南等少數地區例外。從這個角度看,元帝國確實是個強大的“戰爭機器”,但這種靠戰爭維持的帝國,其實是很脆弱的。直到1351年元末農民起義爆發之前,元朝都還算得上是個“壯年漢子”,即使之後“內部受傷”,面對起義的輪番打擊,還是堅持了近二十年。
2.兄弟內訌,自毀長城
1295年,忽必烈剛去世的時候,元朝的基業還很厚實。但很可惜,元成宗去世後,元朝就開始內訌了。元成宗是忽必烈欽點的接班人,如果他能活得久一點,忽必烈的治國方略或許還能延續下去。可惜元成宗只在位13年就去世了。
成宗死後,武宗繼位,並立弟弟(仁宗)爲儲君,約定弟弟死後傳位給武宗的兒子。但仁宗最後違背了約定,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後代,這就引發了元中期一系列血腥政變。元朝頻繁更換皇帝,削弱了內部的凝聚力。各派系勢力不知道該何去何從,引發了內亂,就像一個緊握的拳頭終於鬆開了。
1351年,劉福通趁機第一個豎起了推翻元朝的義旗。那時候的元朝其實還很強大,但劉福通利用了元朝內部各自爲政的時機(伯顏專權)。廢黜伯顏後,元惠宗不但沒意識到“是元朝自己製造了混亂”,反而把劉福通的起義當作普通事件,結果讓元末農民起義迅速壯大起來。
3.“羣蟻咬象”,元朝難逃一劫
無論是劉福通的起義還是朱元璋的起義,義軍隊伍成分都很複雜。和中國古代其他起義不同的是,元末農民起義隊伍已經超越了普通“農民”起義的範疇。
元朝爲了維護蒙古貴族的統治,把全國人口不分民族種族進行了強制性分化:蒙古人是一等人,西域居民是二等“色目人”,原金國境內的漢人、契丹人、女真人以及雲南人是三等“漢人”,而淮河以南的大部分人口則是四等“南人”或“蠻人”。
這種人口劃分導致了什麼結果呢?當蒙古人和南人發生衝突時,二等“色目人”由於遠在西域,基本可以忽略不計;而三等“漢人”則會左右觀望,在局勢明朗之前不會輕易站隊。這樣一來,衝突就變成了“蒙古人”和“南人”之間的對峙。在人口優勢上,“蒙古人”一開始就輸了一大截。因爲“南人”中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商人、小地主、知識分子等(不分民族),當這些階層聯合起來時,力量是元朝政府始料未及的。
換句話說,元末的“農民”起義實際上是“南人起義”,其實質就是兩大人口等級的正面對抗。元朝一開始就犯了個錯誤,把人口最多的羣體定義爲“四等人”,這等於爲自己培養了最具潛力的抵抗對手。元末義軍就像一羣螞蟻,通過分段牽制、輪番啃咬,最終把龐大的元朝這頭“大象”蠶食殆盡。這個過程居然持續了近二十年,而元朝也只是被趕回了漠北。退回大漠後的元軍還曾組織過兩次大規模反攻大都的戰爭,直到“北元”最後被韃靼所滅,已經是明朝建立三十年後的事情了。所以說,元朝這頭“大象”還是很經“啃”的。
4.歷史意外,“盛年而逝”
從建立到退居漠北之前,元朝的實力一直很強。它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作爲“外族人”,元朝給自己樹立了太多潛在敵人。當元朝皇帝犯下許多皇帝都曾犯過的錯誤時,這些敵人就瞅準了機會,一哄而上,把元朝分而“啃”之。
元朝其實是個“盛年而逝”的悲壯朝代,因爲它遠還沒到殘舊老化的地步。和秦朝、隋朝不一樣的是,秦隋兩朝都是在晚期才爆發農民起義,進而被推翻政權。但對於元朝來說,不斷的戰爭與持續的起義只是它的常態。確切地說,元朝在這樣的常態下走向滅亡,只是個歷史意外,而非歷史的必然進程。元之後的大清正是吸取了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教訓,纔有了清朝近三百年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