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講堂〗
聞雞起舞謀邦安,壯志難酬若等閒。
書聖名起蘭亭序,入木三分尋常見。
貧居鬧市心不煩,辭官歸去樂桃源。
投鞭斷流莫誇口,草木皆兵逸事傳。
『苻堅』
十六國時期前秦的君主,在位期間重用王猛,亦推行一系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終令國家強盛,接着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北方,於383年執意了發動戰爭意圖消滅東晉的淝水之戰,但最終前秦大敗,國家亦陷入混亂。
『洛澗之戰』
苻堅派遣梁成率領五萬人屯兵洛澗,謝玄則派遣劉牢之以五千精兵對抗。劉牢之率領參軍趁夜渡水,斬梁成及其弟梁雲等前秦將領,前秦的軍隊奔潰,爭赴淮水。洛澗之戰,劉牢之以五千兵大敗前秦五萬兵,爲晉軍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投鞭斷流』
苻堅決定南侵東晉時,遭朝中大臣勸諫,指出東晉由漢族人建立,受國人擁戴;而且有長江天險,不易攻下,但驕傲的苻堅卻不屑地迴應:“我坐擁百萬大軍,只要我一聲令下,所有士兵把他們的鞭投入區區長江,足可把長江水斷流,長江天險還有什麼好怕的?”
『草木皆兵』
淝水之戰時,苻堅與謀士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謀士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桓溫』
字元子,東晉傑出的軍事家、權臣,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東漢名儒桓榮之後。晉明帝司馬紹之婿,曾經因溯大江之上剿滅盤踞在蜀地的“成漢”政權而聲名大奮,又三次出兵北伐,戰功累累。
『劉牢之』
字道堅,彭城人。東晉北府軍將領。面色紫赤,鬍鬚雙目生得奇異,性格深沉剛毅,爲人足智多謀。最初應謝玄之募入北府兵,爲其參軍,後以功升鷹揚將軍、廣陵相。淝水之戰時,率五千精兵在洛澗大破梁成,在苻堅敗後率軍攻陷譙郡,因功晉升龍驤將軍。
『聞雞起舞』
原意爲聽到雞啼就起來舞劍,後來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即時奮起。《晉書•祖逖傳》記述: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爲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牀,拔劍練武,刻苦鍛鍊。
『王羲之』
字逸少,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人,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爲“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爲“二王”。
『蘭亭序』
被譽爲“天下第一行書”。就佈局來說,《蘭亭序》採取“縱有行,橫無列”式,每一字,皆大小參差,不求劃一,長短相配,錯落有致,點畫亦皆映帶而生,氣脈順暢。其結構變化微妙,如楷書者卻不呆板,似草書者亦不狂怪,千姿百態,婀娜多姿。
『東牀快婿』
郗鑑聽說琅邪王氏的子侄都很英俊,就派門生送信給王導,想在王家挑選女婿,王導讓門生去東廂房隨便選擇。門生回去後對郗鑑說:“王家的年輕人聽說來選女婿,都仔細打扮了一番,只有一個青年在東邊的牀上露出肚皮喫胡餅,唯獨他神色自若,好像漠不關心似的。”郗鑑說:“這人真是好女婿!”郗鑑打聽這個青年是誰,原來是王羲之,隨後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入木三分』
王羲之練字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喫飯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結構,不斷地用手在身上劃字默寫,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一次,他爲人寫一塊匾在木板上寫了幾個字樣,送去叫人雕刻。刻工發現字的墨漬竟滲入木板裏面約有三分深。於是人們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語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後來用它來比喻對事物見解、議論的深刻。
『書成換白鵝』
有個道士想請王羲之給他寫一本《黃庭經》,又怕他不答應,便想出個巧妙的辦法。他聽說王羲之最喜歡白鵝,於是他就養了幾隻鵝。一天,王羲之路過,果真被這些鵝吸引住了。道士說:“鵝是不賣的,先生如果真的要鵝,就請寫一本《道德經》來換吧。”王羲之真的答應了。他很快寫好了《黃庭經》,交給了道士,帶走了一籠白鵝。
『陶淵明』
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爲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爲“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世外桃源』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記載:一個漁夫隻身划船進入一山洞,發現一座桃源,這裏的居民男耕女織,大人小孩均參加勞動,沒有賦稅和徭役,人們的關係十分淳樸親切,到處是一遍安樂祥和的氣氛,與外面的世界隔絕。
『不爲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在彭澤當縣令。一年冬天,郡太守派出一名督郵督察。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陶淵明雖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但也只能前去。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陶淵明再也無法忍受,長嘆一聲:“我不能爲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說罷,索性取出官印辭職,他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火藥』
東晉葛洪的《抱朴子內篇》有《金丹》、《仙藥》兩篇,其中包含有火藥早期萌芽的記錄,如三物煉雄黃等。煉丹家並從長期實驗中瞭解到用適量的硫磺與硝石,再混合木炭就能着火、爆炸,煉丹家稱此爲“伏火法”。
『馬鐙』
馬鐙最早在東晉時期應用到軍事活動中,其是一對掛在馬鞍兩邊的腳踏,供騎馬人在上馬時和騎乘時用來踏腳的馬具。馬鐙的作用不僅是幫助人上馬,更主要的是在騎行時支撐騎馬者的雙腳,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騎馬的優勢,同時又能有效地保護騎馬人的安全。
祝好朋友日日財源順意來,年年福祿隨春到!
〖歷史大講堂〗
聞雞起舞謀邦安,壯志難酬若等閒。
書聖名起蘭亭序,入木三分尋常見。
貧居鬧市心不煩,辭官歸去樂桃源。
投鞭斷流莫誇口,草木皆兵逸事傳。
『苻堅』
十六國時期前秦的君主,在位期間重用王猛,亦推行一系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終令國家強盛,接着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北方,於383年執意了發動戰爭意圖消滅東晉的淝水之戰,但最終前秦大敗,國家亦陷入混亂。
『洛澗之戰』
苻堅派遣梁成率領五萬人屯兵洛澗,謝玄則派遣劉牢之以五千精兵對抗。劉牢之率領參軍趁夜渡水,斬梁成及其弟梁雲等前秦將領,前秦的軍隊奔潰,爭赴淮水。洛澗之戰,劉牢之以五千兵大敗前秦五萬兵,爲晉軍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投鞭斷流』
苻堅決定南侵東晉時,遭朝中大臣勸諫,指出東晉由漢族人建立,受國人擁戴;而且有長江天險,不易攻下,但驕傲的苻堅卻不屑地迴應:“我坐擁百萬大軍,只要我一聲令下,所有士兵把他們的鞭投入區區長江,足可把長江水斷流,長江天險還有什麼好怕的?”
『草木皆兵』
淝水之戰時,苻堅與謀士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謀士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桓溫』
字元子,東晉傑出的軍事家、權臣,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東漢名儒桓榮之後。晉明帝司馬紹之婿,曾經因溯大江之上剿滅盤踞在蜀地的“成漢”政權而聲名大奮,又三次出兵北伐,戰功累累。
『劉牢之』
字道堅,彭城人。東晉北府軍將領。面色紫赤,鬍鬚雙目生得奇異,性格深沉剛毅,爲人足智多謀。最初應謝玄之募入北府兵,爲其參軍,後以功升鷹揚將軍、廣陵相。淝水之戰時,率五千精兵在洛澗大破梁成,在苻堅敗後率軍攻陷譙郡,因功晉升龍驤將軍。
『聞雞起舞』
原意爲聽到雞啼就起來舞劍,後來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即時奮起。《晉書•祖逖傳》記述: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爲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牀,拔劍練武,刻苦鍛鍊。
『王羲之』
字逸少,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人,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爲“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爲“二王”。
『蘭亭序』
被譽爲“天下第一行書”。就佈局來說,《蘭亭序》採取“縱有行,橫無列”式,每一字,皆大小參差,不求劃一,長短相配,錯落有致,點畫亦皆映帶而生,氣脈順暢。其結構變化微妙,如楷書者卻不呆板,似草書者亦不狂怪,千姿百態,婀娜多姿。
『東牀快婿』
郗鑑聽說琅邪王氏的子侄都很英俊,就派門生送信給王導,想在王家挑選女婿,王導讓門生去東廂房隨便選擇。門生回去後對郗鑑說:“王家的年輕人聽說來選女婿,都仔細打扮了一番,只有一個青年在東邊的牀上露出肚皮喫胡餅,唯獨他神色自若,好像漠不關心似的。”郗鑑說:“這人真是好女婿!”郗鑑打聽這個青年是誰,原來是王羲之,隨後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入木三分』
王羲之練字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喫飯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結構,不斷地用手在身上劃字默寫,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一次,他爲人寫一塊匾在木板上寫了幾個字樣,送去叫人雕刻。刻工發現字的墨漬竟滲入木板裏面約有三分深。於是人們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語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後來用它來比喻對事物見解、議論的深刻。
『書成換白鵝』
有個道士想請王羲之給他寫一本《黃庭經》,又怕他不答應,便想出個巧妙的辦法。他聽說王羲之最喜歡白鵝,於是他就養了幾隻鵝。一天,王羲之路過,果真被這些鵝吸引住了。道士說:“鵝是不賣的,先生如果真的要鵝,就請寫一本《道德經》來換吧。”王羲之真的答應了。他很快寫好了《黃庭經》,交給了道士,帶走了一籠白鵝。
『陶淵明』
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爲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爲“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世外桃源』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記載:一個漁夫隻身划船進入一山洞,發現一座桃源,這裏的居民男耕女織,大人小孩均參加勞動,沒有賦稅和徭役,人們的關係十分淳樸親切,到處是一遍安樂祥和的氣氛,與外面的世界隔絕。
『不爲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在彭澤當縣令。一年冬天,郡太守派出一名督郵督察。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陶淵明雖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但也只能前去。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陶淵明再也無法忍受,長嘆一聲:“我不能爲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說罷,索性取出官印辭職,他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火藥』
東晉葛洪的《抱朴子內篇》有《金丹》、《仙藥》兩篇,其中包含有火藥早期萌芽的記錄,如三物煉雄黃等。煉丹家並從長期實驗中瞭解到用適量的硫磺與硝石,再混合木炭就能着火、爆炸,煉丹家稱此爲“伏火法”。
『馬鐙』
馬鐙最早在東晉時期應用到軍事活動中,其是一對掛在馬鞍兩邊的腳踏,供騎馬人在上馬時和騎乘時用來踏腳的馬具。馬鐙的作用不僅是幫助人上馬,更主要的是在騎行時支撐騎馬者的雙腳,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騎馬的優勢,同時又能有效地保護騎馬人的安全。
祝好朋友日日財源順意來,年年福祿隨春到!